跳到主要內容 :::
:::

侍楊太夫人赴檀香山,就兄德彰公 detail

:::

侍楊太夫人赴檀香山,就兄德彰公

Download
0 times
Click
302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Life peroid
家世與求學
Title

侍楊太夫人赴檀香山,就兄德彰公

Republic of China year

民國紀元前三十三年

Sexagenary cycle

己卯

AD annals

一八七九年

Old calendar month day

五月

New calendar month day

六月

Age

14

Abstract

德彰公既從事經營於檀島,而先生猶留居翠亨村,心殊鬱鬱。會有二千噸英輪「格蘭諾去」號(S. S. Grannock),將由澳門載僑民往檀,先生乃向達成公申請,謂已非童稚,不以鄉塾所授者為滿足,亟欲作遠遊,以廣見聞。(註一)楊太夫人亦亟思一睹德彰公在檀之經營,達成公遂允先生隨行。告別故鄉時,先生神思飛躍,活潑新鮮之氣溢於言表。(註二)行至澳門,觀都市浮囂奢華,賭室、烟館、花船、妓女充斥,深為厭惡。因憶書經「五子之歌」中:「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數語,感慨繫之。(註三)此行關係先生畢生之影響至大,自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註四)此數語不特表示先生在思想上開拓新境界,而且在生命上得到新啟示。此種自我之發現與生命之覺醒,實為先生一生偉大事業之發源。
抵檀後,覺此島中民殷物阜,秩序井然,雖受治於美,然咸能相安。復觀兹土稅制公平,盜  賊歛跡,始悟法律為效之大。並自此對美國之歷史與西方音樂,饒有興趣;澄清中國政治之  想,亦油然而生。未幾,太夫人歸國,先生獨留。(註五)

Comment

(註一) 林百克著,徐植仁譯:「孫逸仙傳記」(Paul Linebarger, Sun Yat-se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九
三頁,三民書局發行,民國十五年二月初版,上海。
(註二) 中央黨史會:「總理年譜長編稿鈔本」(民國三十三年一月油印本),六頁。
(註三) 林百克著,徐植仁譯:「孫逸仙傳記」,九六──九七頁。
(註四) 先生手書自傳墨蹟原件(中央黨史會藏);又「國父全集」第二冊(中央黨史會編訂,民國七十八年十
一月二十四日出版,臺北)一九二──一九三頁,載錄全文。
(註五) 先生赴檀年月,自傳記為十三歲,中央黨史會「總理年譜長編稿鈔本」因之,以先生隨侍楊太夫人赴檀
為十三歲,即光緒四年,西曆一八七八年。然經考證所得結論應為十四歲。林百克著,徐植仁譯:「孫
逸仙傳記」,九五頁謂一八七九年先生十四歲時乘英輪格蘭諾去號自澳門赴檀。林百克寫此段時,曾面
詢先生上船後之感觸,歷歷如繪,自甚可靠。甘乃光編年譜稱:「十四歲時一八七九年從其兄德彰赴夏
威夷入耶教學校」;師鄭編年志「十四歲隨其兄眉赴夏威夷」;羅香林:「國父家世源流考」(商務印
書館,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初版,重慶;六十年五月臺一版,臺北)三九頁轉引妙茜老姑太談述:「壽
屏讀書僅四年,即赴檀香山經商。二十五歲返里,與譚氏結婚;翌年攜總理赴檀時,總理才十四齡
也」。據此可以斷定先生赴檀確為十四歲。

Related names
德彰
Related place names
中國香山翠亨村澳門檀香山檀島
Related proper nouns
格蘭諾去號
Source

國父年譜

Volume

上冊

Page

0026-027

Relate image

Search term appears Page

民國紀元前三十三年──清光緒五年,己卯(西曆一八七九年)
先生十四歲

 五月(西曆六月)侍楊太夫人赴檀香山,就兄德彰公。
   德彰公既從事經營於檀島,而先生猶留居翠亨村,心殊鬱鬱。會有二千噸英輪「格蘭諾去」
  號(S. S. Grannock),將由澳門載僑民往檀,先生乃向達成公申請,謂已非童稚,不以鄉塾所授者為滿足,亟欲作遠遊,以廣見聞。(註一)楊太夫人亦亟思一睹德彰公在檀之經營,達成公遂允先生隨行。告別故鄉時,先生神思飛躍,活潑新鮮之氣溢於言表。(註二)
   行至澳門,觀都市浮囂奢華,賭室、烟館、花船、妓女充斥,深為厭惡。因憶書經「五子之歌」中:「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數語,感慨繫之。(註三)
   此行關係先生畢生之影響至大,自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
(註一)林百克著,徐植仁譯:「孫逸仙傳記」(Paul Linebarger, Sun Yat-se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九 三頁,三民書局發行,民國十五年二月初版,上海。
(註二) 中央黨史會:「總理年譜長編稿鈔本」(民國三十三年一月油印本),六頁。
(註三) 林百克著,徐植仁譯:「孫逸仙傳記」,九六──九七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三十三年(一八七九) 十四歲 二六

天地之想。」(註四)此數語不特表示先生在思想上開拓新境界,而且在生命上得到新啟示。此種自我之發現與生命之覺醒,實為先生一生偉大事業之發源。
   抵檀後,覺此島中民殷物阜,秩序井然,雖受治於美,然咸能相安。復觀兹土稅制公平,盜賊歛跡,始悟法律為效之大。並自此對美國之歷史與西方音樂,饒有興趣;澄清中國政治之想,亦油然而生。未幾,太夫人歸國,先生獨留。(註五)

(註四) 先生手書自傳墨蹟原件(中央黨史會藏);又「國父全集」第二冊(中央黨史會編訂,民國七十八年十 一月二十四日出版,臺北)一九二──一九三頁,載錄全文。
(註五) 先生赴檀年月,自傳記為十三歲,中央黨史會「總理年譜長編稿鈔本」因之,以先生隨侍楊太夫人赴檀 為十三歲,即光緒四年,西曆一八七八年。然經考證所得結論應為十四歲。林百克著,徐植仁譯:「孫 逸仙傳記」,九五頁謂一八七九年先生十四歲時乘英輪格蘭諾去號自澳門赴檀。林百克寫此段時,曾面 詢先生上船後之感觸,歷歷如繪,自甚可靠。甘乃光編年譜稱:「十四歲時一八七九年從其兄德彰赴夏 威夷入耶教學校」;師鄭編年志「十四歲隨其兄眉赴夏威夷」;羅香林:「國父家世源流考」(商務印 書館,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初版,重慶;六十年五月臺一版,臺北)三九頁轉引妙茜老姑太談述:「壽 屏讀書僅四年,即赴檀香山經商。二十五歲返里,與譚氏結婚;翌年攜總理赴檀時,總理才十四齡 也」。據此可以斷定先生赴檀確為十四歲。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三十三年(一八七九) 十四歲 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