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得知武昌起義消息,即赴美東 detail

:::

得知武昌起義消息,即赴美東

Download
0 times
Click
205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Life peroid
革命起義再接再厲武昌起義推翻專政
Title

得知武昌起義消息,即赴美東

Republic of China year

民國紀元前一年

Sexagenary cycle

辛亥

AD annals

一九一一年

Time remarks

是月中旬

Old calendar month day

八月二十一日

New calendar month day

十月十二日

Age

46

Abstract

先生以車行勞頓,睡至午前十一時,起後至飯堂用膳。道經迴廊報鋪,購報攜入飯堂閱看,展報紙,則見專電一段曰:「武昌為革命黨占領」。乃擬電致黃興,告以覆電延遲之由,及今後行踪。先生本擬由太平洋返國,親臨革命聖戰,以快生平。顧此時應先盡力於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爼之間。故決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有所成,然後返國。先生對當時各國情形之分析,以為美國政府對中國採取門戶開放,機會均等,領土保全,而對於革命則尚無成見,而美國輿論則表同情於革命。法國則政府民間之對於革命皆有好感。英國則民間多表同情,而政府之對中國政策,則惟日本之馬首是瞻。德、俄兩國當時之趨勢,則多傾向於清政府,革命黨之與彼政府民間皆向少交際,故其政策無法轉移。惟日本則於中國最密切,其民間志士不獨表同情於先生,且尚有捨身出力以助革命者;惟其政府之方針實不可測,按之往事,彼曾一次逐先生出境,一次拒先生之登陸,則其對於中國之革命事業可知。但以庚子條約之故,彼一國不能在中國單獨自由行動。要而言之,列強之與中國最有關係者有六焉:美、法二國則當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國則當反對革命者也;日本則民間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對者也;英國則民間同情,而其政府未定者也。是故當時之外交關鍵,可以舉足輕重為革命成敗存亡所繫者,厥為英國;倘若英國助革命,則日本不能為患矣。先生於是乃起程赴美東,欲覓船渡英。(註七十七)先生啟行赴美東時,與兩路籌餉員不期相遇於堪薩斯城(Kansas City),大喜;先生於是逕赴華盛頓,轉往紐約辦理外交。黃芸蘇、張藹蘊、趙煜三人,仍由堪薩斯經芝加哥而至紐約,與先生策劃進行。(註七十八)

Comment

(註七十七)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篇(「國父全集」第一冊,四二○――四二一頁)。
(註七十八) 廖平子:「辛亥前美洲之革命運動」。

Related names
張藹蘊華盛頓黃芸蘇黃興趙煜
Related place names
中國太平太平洋日本武昌法國芝加哥紐約堪薩斯城華盛頓
Related proper nouns
太平洋庚子條約武昌起義革命黨
Source

國父年譜

Volume

上冊

Page

0478-0479

Relate image

Search term appears Page

 八月二十一日(十月十二日)得知武昌起義消息,即赴美東。
   先生以車行勞頓,睡至午前十一時,起後至飯堂用膳。道經迴廊報鋪,購報攜入飯堂閱看,展報紙,則見專電一段曰:「武昌為革命黨占領」。乃擬電致黃興,告以覆電延遲之由,及今後行踪。先生本擬由太平洋返國,親臨革命聖戰,以快生平。顧此時應先盡力於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爼之間。故決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有所成,然後返國。先生對當時各國情形之分析,以為美國政府對中國採取門戶開放,機會均等,領土保全,而對於革命則尚無成見,而美國輿論則表同情於革命。法國則政府民間之對於革命皆有好感。英國則民間多表同情,而政府之對中國政策,則惟日本之馬首是瞻。德、俄兩國當時之趨勢,則多傾向於清政府,革命黨之與彼政府民間皆向少交際,故其政策無法轉移。惟日本則於中國最密切,其民間志士不獨表同情於先生,且尚有捨身出力以助革命者;惟其政府之方針實不可測,按之往事,彼曾一次逐先生出境,一次拒先生之登陸,則其對於中國之革命事業可知。但以庚子條約之故,彼一國不能在中國單獨自由行動。要而言之,列強之與中國最有關係者有六焉:美、法二國則當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國則當反對革命者也;日本則民間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對者也;英國則民間同情,而其政府未定者也。是故當時之外交關鍵,可以舉足輕重為革命成敗存亡所繫者,厥為英國;倘若英國助革命,則日本不能為患矣。先生於是乃起程赴美東,欲覓船
國父年譜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四十六歲四七八

渡英。(註七十七)先生啟行赴美東時,與兩路籌餉員不期相遇於堪薩斯城(Kansas City),大喜;先生於是逕赴華盛頓,轉往紐約辦理外交。黃芸蘇、張藹蘊、趙煜三人,仍由堪薩斯經芝加哥而至紐約,與先生策劃進行。(註七十八)

 鄂軍政府佈告安民,並照會駐漢各國領事,宣示革命宗旨。
   初,二十日軍政府成立,即以中華民國鄂軍政府都督黎元洪名義,佈告安民,豁免賦稅,同時頒佈刑賞律令十六條。是日吳兆麟通知武漢各軍隊,自行解除總指揮之職,以後俱用都督名義直接命令各部隊。復公推胡瑛偕夏維松至漢口,以軍政府都督名義,照會駐漢各國領事,宣示革命宗旨。略稱:「我軍政府自廣東之役,團體潰散,乃轉而向西,遂得志於四川。在昔各友邦未遽認我為與國者,以惟有人民、主權,而無土地耳。今即取得四川屬之土地,國家之三要,於是備矣。軍政府復祖國之情切,憤滿奴之無狀,復命本都督起兵武昌,共圖討滿,推倒滿清政府,建立民國。同時對於各友邦,益敦睦誼,以期維持世界之和平,增進人類之幸福。
  所有國民軍對外之行動,特先知照,免致誤會。」(註七十九)

(註七十七)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篇(「國父全集」第一冊,四二○――四二一頁)。
(註七十八) 廖平子:「辛亥前美洲之革命運動」。
(註七十九) 張難先:「湖北革命知之錄」,二七一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四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