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我國國民小學品德教育之研究:兼論孫中山道德思想的啟示 detail

:::

我國國民小學品德教育之研究:兼論孫中山道德思想的啟示

Download
0 times
Click
1660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Title

我國國民小學品德教育之研究:兼論孫中山道德思想的啟示

Title(EN)

A Study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 with an Analysis on the Implication of Sun Yat-sen's Moral Thinking

Author
黃彩碧
School

中國文化大學

School(EN)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Department

社會科學院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

Degree category

博士(Doctor)

Publication year

2015

Graduation year

103

Page

297

Language

中文

Keyword
品格品德教育國民小學孫中山思想
Keyword(EN)
charactercharacter educationelementary schoolSun Yat-sen's thoughts
Table of contents

中/英文摘要
謝誌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9
 第三節 名詞釋義-----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6
第二章 品德教育學理探討
 第一節 品德教育之意義-----19
 第二節 品德教育之核心內涵-----28
 第三節 品德教育之相關理論-----40
第三章 孫中山先生之道德思想
 第一節 孫中山先生道德思想之形成-----53
 第二節 孫中山先生之道德本質論-----58
 第三節 孫中山先生之道德思想體系-----63
 第四節 孫中山先生之品德教育思想-----80
第四章 主要國家小學品德教育概述及評析
 第一節 美國國小之品德教育-----89
 第二節 日本國小之品德教育-----108
 第三節 中國大陸國小之品德教育-----117
第五章 我國國民小學品德教育之發展
 第一節 我國古代之品德教育-----129
 第二節 我國近代國小之品德教育-----139
 第三節 我國國小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148
第六章 國民小學品德教育之探究
 第一節 國民小學品德教育之任務-----157
 第二節 國民小學學生身心之發展-----164
 第三節 我國當前國小之品德教育-----17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183
 第二節 研究結論-----191
 第三節 研究建議-----19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203
 貳、英文部分-----218
附錄
 附錄1 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21
 附錄2 2014年度各縣市制定品德核心價值及行為準則一覽表-----229
 附錄2-1 2013年度各縣市制定品德核心價值及行為準則一覽表-----243
 附錄2-2 2012年度各縣市制定品德核心價值、行為準則一覽表-----256
 附錄2-3 2009年度各縣市制定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一覽表-----266
 附錄3-1 我國2013年各縣市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269
 附錄3-2 我國2012年各縣市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270
 附錄3-3 我國2009年各縣市品德教育之核心價值-----271
 附錄4 孫中山先生之道德思想彙整表-----273
 附錄5 品德教育碩博論文研究成果彙整表-----281
 附錄6 100學年6歲至12歲學生身高體重平均表-----296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 專書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文科、吳清山、徐宗林、郭秋勳、陳奎熹、陳聰文、黃政傑、黃德祥、詹棟樑、雷國鼎,1995。《教育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理論與實踐= Character education》。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家通,1996。《初等教育》增訂二版。臺北:師大師苑。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201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田培林,1984。《教育與文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田陪林,1995。<賈馥茗序>,《敎育與文化》上冊。臺北:五南圖書。
伍振鷟、高強華,2014。《新教育概論》。臺北:五南圖書。
朱建民,1994。《儒家的管理哲學—理想國的領導者》。臺北:漢藝色研。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中正書局。
朱敬先,2004。《兒童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牟宗三,1990。《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五南圖書。
何琦瑜、鄭一青,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天下雜誌》。臺北:天下雜誌。
余家菊,1935。《德育學》。上海:中華書局。
吳怡靜,2007。〈公民素質:打敗金磚四國的利器〉,《教出品格力》。臺北: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
吳清山、席榮維主編,2004。《綜合教育小法規》。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基,2006。<臺北優質有禮的品格教育>,《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臺北:財團法人千代文敎基金會。
李常井,1978,《國父人性論之研究》。臺北:忠正書局出版。
李琪明,2011。《品德教育與校園營造》。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鴻章,1962。《李文忠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臺北:天下教育特刊。
周麗瑞、曾慶齡,2002。<雙工作家庭的家庭教育>,《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林火旺,2006。《道德 幸福的必要條件》。臺北:寶瓶文化事業出版社。
林啓屏,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
林銓紹,2007。《國父思想》。新北:弘揚圖書。
林澄枝,2008。<社會需要再造 品格更應重新彰顯>,《2008品格》。臺北:財團法人千代文敎基金會。
邵元沖,1986。<總理學記>,尚明軒、王學庄與陳崧等著,《孫中山生平事業追憶錄》。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適,1919。《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
孫穗芳,2011。《國父孫中山先生紀念集》。臺北:華僑救國聯合總會。
秦孝儀主編,1989。《國父全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1。《2001年中國教育綠皮書-中國教育政策年度分析報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崔載陽,1965。《國父教育哲學思想》。臺北:幼獅書店。
張其昀主編,1993。《國父全書》第4版。臺北:國防研究院。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輿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二十二版。臺北:東華。
張茂英、張英,2014。《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學儒 (保成) 出版社。
張淑媚、蔡元隆、黃雅芳,2014。《臺灣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開創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彙編》。北京:團結出版社。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敎育部。
教育部政策研究與法制建設司,2002。《現行教育法規與政策選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莊明貞,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步成果及問題與因應策略>,《學校本位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財團法人翰林文敎基金會。
陳廷一,2009。《布衣總統:孫中山》。北京:東方出版社。
陳柏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臺北:師苑。
陳幗眉、洪福財,2000。《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年圖書出版。
曾文星,2005。《青少年心理》第二版。北京:中文大學出版。
程小危,1997。《學前到學齡階段認知發展歷程》。臺北:心理出版社。
馮增俊,1993。《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黃文三,2011。《中等教育》。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明同,張冰,張樹旺等,2010。《孫中山的儒家情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建一、余作輝,1999。《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11。《品德教育廣角鏡》。新北:冠學文化。
黃政傑主編/洪蘭、程樹德、周成功、黃光雄、吳嫻、洪成志、金清海、陳善德、黃壬來、李宜堅、郭博昭、張美櫻、黃光男、釋慧開、黃伯和、釋敬定、黃政傑著,2008。《新品格教育:人性是什麼?》。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廖春文,1994。《二十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臺北:師大書苑。
趙雅博,1994。<行善就是要遵守道德,實行仁義>,《中外基本道德論》。臺北:正中書局。
樊楚才,2008。<『品格』迎向未來>,《2008品格》。臺北:財團法人千代文敎基金會。
樊楚才,2008。<『品格教育』落實建議案>,《2008品格教育》。臺北:財團法人千代文敎基金會。
歐陽教,1998。《德育原理》。臺北:文景出版社。
蔣總統,1968。《蔣總統集》。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合印。
鄭世興,1981。《中國現代敎育史》。臺北:三民書局。
魯潔主編,2012。《品德與生活》教科書,一年級上冊(2002年6月第1版,2012年5月第11版印刷)、一年級下冊(2002年6月第1版,2012年5月第11版印刷)、二年級上冊(2003年6月第1版,2012年5月第10版印刷)、二年級下冊(2002年6月第1版,2012年5月第11版印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魯潔主編,2012。《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三年級上冊(2002年6月第1版,2012年6月第11版印刷)、三年級下冊(2002年6月第1版,2012年5月第11版印刷)、四年級上冊(2003年6月第1版,2012年5月第10版印刷)、四年級下冊(2002年6月第1版,2012年5月第11版印刷),五年級上冊(2009年6月第2版,2012年5月第4版印刷)、五年級下冊(2002年6月第1版,2012年5月第11版印刷)、六年級上冊(2009年6月第2版,2012年5月第4版印刷)、六年級下冊(2002年6月第1版,2012年5月第11版印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錢穆,1979。〈物與心的歷史〉,《歷史與文化叢論》。臺北:東大圖書。
錢穆,1987。〈人生之兩面〉,《靈魂與心》。臺北:聯經出版社。
戴晨志,2002。《新愛的教育(2)—春風化雨的美麗、動人故事》。臺北:時報出版。
謝明昆,1994。《道德教學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韓愈,1964。<原道>,《古文觀止》再版。新北:大中國圖書。
羅香林,1954。《國父家世源流考》。新北:臺灣商務印刷館。
羅香林,1965。《國父的高明光大》。新北:文星書局。

(二) 譯著
Lisa Kuhmerker, Uwe P.Gielen , Richard L. Hayes , James R.Rest等著,俞筱鈞譯,1993。〈柯爾堡對敎育的貢獻〉(The Kohlberg legacy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臺北:洪華文化。
Paul. M. Linbarger著,徐仁植譯,1965。《孫逸仙傳記》。新北: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學術論著編纂委員會。
Richard E. Mayer著,林清山譯,1994。《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新版八刷。臺北:遠流出版。

(三) 專書論文
朱永康主編,1998。《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沈六,1986。《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水牛圖書。
施鐵如,1998。《美國品格教育實踐與研究》。廣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張植珊,1984。《教育與輔導論文集》。高雄:復文出版社。
斯偉義、盧俊吉、蔡佳霖、陳淑芳,2009。《探討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實施品德教育對提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教師研習中心。
黃奏勝,1974。《國父道德思想研究》。臺北:三民主義理論叢書八,國父遺教研究會編印。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國民小學教師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蔡佳霖、陳淑芳,2009。《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實施品德教育對提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北:教師研習中心。

(四) 期刊論文
石勰平、張倩葦,1995。<戰後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及其特色>,《比較教育研究》北京,5期,頁15-18
但昭偉,2004。<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教育資料與研究》,第61期,頁2~6。
何清欽,1984。< 民國十一年,新學制釀成過程之探討>,《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教育學刊》,5,頁41-93。
何琦瑜,2003。〈新現實: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287期,頁43~46。
何琦瑜、鄭一青,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天下雜誌》,287期,頁1~320。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64期,頁150。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第135期,頁66~71。
李素貞、蔡金鈴,2004/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第120期,頁53~68。
李琪明,2000。<海峽兩岸德育沿革與現況之比較>,《教育資料集刊》,25輯,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頁1~20。
李琪明,2004。<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臺灣教育》,頁30-38。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期,頁8-23。
李琪明,2006。<將品德帶進敎室、民主融入校園-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營造之理念簡介>,《敎師天地》,第142期,頁22-30。
李琪明,2006。<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臺灣的反思輿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9 (2),頁55-74。
沈六,1997。<學校道德教育的理想與實施>,《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頁73-80。
周德良,2008/3。〈荀子心偽論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頁135-137。
季銀泉,2002。<當前美國、日本、俄羅斯的初等教育課程改革>,《比較教育研究》江蘇,第4期,頁22~24。
林建銘、吳秉育,2012。<杜威道德教育不單獨設科思想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國教新知》,第59卷,第3期,頁73-82。
林新發、王秀玲,2005。<中國大陸小學教育發展和改革政策:內涵、問題與評析>,《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頁1-28。
金生鈜,2012/9。〈公共道德義務的認同及其教育〉,《華南師範大學學報》南京,第30:3期,頁1-6。
高德勝,2002。<人格教育在美國的回潮>,《比較教育研究》南京,第6期,頁25-29。
張永雄,2009。〈「為學」與「做人」〉,《中國德育》,第11期,頁3-6。
張雪君,2002。〈淺談美國學校所實施的品德教育〉,《中師圖書館館訊》,第40期,頁1-4。
張鈿富、林素鈺,2006/2。<十二年國民教育之定義與詮釋> ,《研習資訊》,第23卷第1期,頁5-11。
梁忠銘,2000。<日本新教育課程與道德教育內容的研究---以小學階段為主>,5期,《教育資料集刊》,頁265-280。
陳光輝,1989。<我國公民教育的演進及其改進之途徑>,《三民主義學報》,第11期,頁297~300。
陳清溪,2004/10。<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第21卷第5期,頁39-47。
曾柏森、韋春妹,2012/1。<日本道德教育的歷程及內容探析>,《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重慶,第28卷第1 期(下),頁164~167。
程晉寬,2005/6/23。<中、日、美三國道德教育目的的比較>,《北京海澱德育之窗》,2014年4月2日,
馮增俊,2014/12/20。<美國小學德育課程模式探析>,《南師大道德教育研究所》,第3期,
黃中,1989。<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16,頁41-50。
黃克武,2001/10。<嚴復的終極追尋:自由主義與文化交融>,《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7期,頁71~76。
黃夏城,2005。〈導師輔導知能研習演講稿〉《輔導通訊》,第36期,頁53~68。
黃彩碧,2013。<幼兒園家長對幼童品德教育觀點之研究---以臺南市一所幼兒園為例>,《幼兒教育》,第312期,頁61-78。
黃德祥,謝龍卿,2004/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第120期,頁35-43。
黃燕女,2009。<孔子人生哲學及其對生命教育的啟示>,《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23期,頁189-204。
劉振維,2004。〈荀子「性惡」說芻議〉,《東華人文學報》,第六期,頁57-92。
歐陽教,1997/12。<知行論與互助論的教育涵義--孫文學說衍釋>,《臺灣教育》,第564期,頁11~16。
蔡育芳,2008/3。〈錢穆對《孟子》「性善說」之詮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30期,人文社會類,頁63~84。
蔡惠芳,2004/10/15/。<變遷環境中的兒童發展>,《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第41期,
蔡進昌, 2011。<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問題與改善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電子期刊》第3期,頁134~147。
魯潔,2006。<品德與生活 品德與社會:最有魅力的課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第205期。
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探討>,《國教天地》,159 期,頁31~42。
龔寶善,1965。<國父道德思想體系的探討>,《中等教育》,第16期,頁39~47。

(五) 學位論文
方志華,2000。《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王文觀,2011。《追求卓越---以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的德行論作為國小品德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慧芬,2013。《臺南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推動現況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江春綺,2001。《孫學思想體系之方法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秀枝,2009。《 臺北縣國小學童家長對品德教育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慧娟,2012。《Foucault的修身倫理學及其對品德教育之蘊義》。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吟蓮,2011。《國小二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臺北: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博士論文。
施麗美,2013。《從康德的德性觀反思國小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德教育變遷環境中的兒童發展》。花蓮: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范惠華,2013。《新竹縣博愛國小品德教育的挑戰、創新活動與實踐省思之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論文。
張秀卿,2009。《繪本教學應用在國小一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與關懷為繪本核心》臺北: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所碩士論文。
張匯郁,2010。《論語與當今的品德教育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章五奇,2011。《建構道德主體性課程之自傳民族誌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易萍,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品德教育的認知與實踐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大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
陳盛賢,2008。《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政策論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資融,2010。《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研究》。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碧純,2013。《國小低年級教師運用多媒體教材實施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論文。
陳憶萍,2010。《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品德教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經所碩士論文。
馮清皇,2008。《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黃玟凌,2011。《教師德育素養與品德教育推動之探討-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香穎,2010。《國民小學推動品德教育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嘉義: 嘉義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
楊孟勳,2010。《國民中學品德教育啟示之行動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教學數位碩士論文。
楊怡婷,2012。《國民中小學品德教育課程政策之實施與問題研究》,臺南: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博士論文。
楊淑媛,2009。《我國國小品德教育檢討與《易經》君子概念對其的啟示》,臺北:臺北市教育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
蔡秀蓉,2009。《國小學童覺知父母品格教育方式與品格、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碩士論文。
蔡瑞淑,2009。《品德教育研究-以國小中年級童話教學為例》。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所碩士論文。
衛韻全,2010。《品格教育融入國小閱讀活動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國教所碩士論文。
盧國慶,2001。《三民主義哲學「旁通統貫」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薛慶友,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尊重與責任品德評量建構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
魏國賢,2010。《國民小學教師品德教育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天豪,2012。《黑格爾「教化」概念及其對臺灣中小學道德教育之蘊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六) 研討會論文
李奉儒,2002/11/22-2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道德教學:尊重與關懷>,《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道德教學工作坊》。嘉義:中正大學,共26頁。
李淑貞,2008。〈品格教育與品格的型塑〉,《97學年度中臺科技大學導師服務學習參考手冊》。臺中:中臺科技大學,共18頁。
徐少華,2000/5。<郭店楚簡《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湖北人民出版社。
國立空中大學,2014/5/8。<「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影音課程>,《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
張世賢,2000/5。〈提升國家競爭力:孫中山先生觀點之探討〉,《第三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張素貞,2006。<認識兒童與青少年身心發展及其輔導策略>。臺北市: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師資培育中心上課PPT講稿。
教育論壇,104/5/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從107新課綱談高中學校新樣貌》會議手冊,臺中:逢甲大學,頁1-4(附錄)。
郭慧娟,2006/10/28。<老莊天人思想對當代環境倫理的啟發>,《第五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新北:華梵大學,頁5-1~5-31。
游惠瑜,2007/1/6-7。<關懷倫理是女性所獨有的道德特質嗎?>發表於「華梵大學第五屆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活動地點:師範大學。
鄔昆如,1985/7。<中國傳統倫理教育的形上基礎>,《「中國倫理教育哲學基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輔仁大學,頁2-7。
歐用生、晏涵文,1997。<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載於「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科課程概說」研討會》。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謝明昆,1998。<道德與健康課程精神與特色>,《發表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科課程概說」研討會》,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頁173-184。

(七) 官方文件
文部科學省,2008。<有關道德教育>,日本:《文部科學省初等中等教育局》,頁2。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201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法務部,2013/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全國法規資料庫》,
法務部,2013/6。<國民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教育部,2006。<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第一期(93年12月16日訂定,95年11月3日台訓(一) 字第0950165115號函修訂),《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
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第二期(98年7月29日台訓(一)字第0980126708號函修訂),《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
教育部,2011/11/10。<世界各國推動品格及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規範概況>,《教育部訓委會》,2014年7月20日,
教育部,2011/11/30。<國民教育法>,《教育部法規查詢系統》,
教育部,2013/12/4。<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修正,《中華民國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2014年1月29日
教育部,2013/7。〈『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新聞稿,穩健邁向精緻、創新、公義、永續的教育新境界〉,《中華民國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140.111.34.34/main/news/news.php?id=163〉。
教育部,2013/7。<教育大事年表>,《中華民國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教育部,2014/10/20。<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教育部品德資源網》,
教育部,2014/7。<國民小學概況- 102學年度>,《教育部全球教育網》,
教育部,2014/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八) 報紙
2006/11/13。<孫中山思想的現代價值>,光明日報,《新華網》,2013年12月,11/13/content_5322066_1.htm>。
2006/11/17,<日本校園暴力大揭秘 安倍教育改革受質疑>,《世界新聞報》,
2010/12/24,<玩手機被沒收 學生打飛老師眼鏡>,《中視新聞》,
2010/5/24。<逾七成中學生曾遇校園暴力>,《太陽報》,
2011/5/10。<實拍外國校園暴力,小胖過肩摔ko對手堪比WWE>,《鳳凰原創》,
2014/1/2。<2011十大教育新聞(下)>,《台灣立報》,
AD%E5%9C% 8D%E6%AF%86-065309947.html>。
于帆,2013/4/2。<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將成為正式教學科目>,《中國教育報》2版。
李珀,2006/9/20。<品格教育-給復興教職員及家長的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品德教育電子報》,第十二期。
許倬雲,2005/12/5。<為科技文明深入人文關懷>,《中國時報》,版2。
陳昭宏,2014/3/26。<淺談學校品德教育的推動>,《新北市教育電子報》第140期,
楊嫣莉、陳湘潔,2006/4/18,<以繪本故事為教材跟國小學生談校園霸凌問題>,《聯合報》,
溫貴琳,2005/10/10。〈淺談品格教育〉,《新竹市教育電子報》,第013期,
潘岳、石明啟、王志弘,2014/2/24。<15歲少年殺人劫財,去染紅髮>,《蘋果日報》,/33206194/IssueID/20110224>。
顏伶如,2013/1/29。<美校園暴力,少女搭校車遭圍毆>,《中央通訊社》,
(九) 網路文章
<人的本性>,2014/9/16。
<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2014/10/20。《維基文庫》,
<中國古代書院制度>,2014/9/18。《中文百科在線》,
<心物合一>中華百科全書,2013/10/20。《中華百科全書》,
<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特點>,2014/10/2。《教育第三方》,
<玄學>,2014/9/14。《維基百科》,
<交互作用論>,2014/5/18。《王朝網路》,
<交互作用論>,2014/5/18。《王朝網路》,2014年5月18日,
<朱熹>,2014/9/14。《中文百科在線》,
<朱熹>,2014/9/15。《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2014/1/7。《維基百科》,
<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2014/10/2。《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9%87%8C%E5%85%8B%E6%A3%AE%E7%A4%BE%E4%BC%9A%E5%BF%83%E7%90%86%E5%8F%91%E5%B1%95%E9%98%B6%E6%AE%B5。
<法家代表人物及其學說>,2014/9/14。《大紀元文化網》,
<社會史觀>,2013/10/20。《中華百科全書》,
<社會學習理論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2014/9/20。《百度文庫》,
<近現代的儒學進展>,2104/9/20。《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臺北市政府》,
<胡適>,1919。《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引自維基百科),
<胡適>,2014/9/20。《維基百科》,A1%E9%81%A9#.E6.96.B0.E6.96.87.E5.8C.96.E8.BF.90.E5.8A.A8>。
<哲學-詹姆斯穆勒:最大幸福論>,2013/9/9。
<孫中山>,2015/5/2。《維基百科網》,
<效益主義>,2014/9/9。《維基百科》,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2014/8/3。《維基百科》,
<秦朝漢朝>,2014/9/14。《談古論今》,
<國父生平事蹟檢表>,2015/5/2。《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康有為>,2014/9/20。《維基百科》,
<梁啟超>,2014/9/20。《維基百科》,
<進化論>,2013/12/17。《維基百科》,
<道家哲學傳統簡介>,2014/9/14。
<道家简介>,2008/5/16。《中國孔子基金會》,
<墨子>,《談古論今》2014/9/16。
<磐石教育施行計畫>,2014/9/20。《財團法人宏達文教基金會》,
<論語 述而>,2014/9/15。《臺灣海外網》,
<儒家的政治思想>,2014/9/15。《桃園縣政府-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網站》,
<顏元>,2014/9/14。《中文百科在線》,
刁承湘,2010/11/25。<試論研究生德育思想和德育管理的幾點思考>,《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王永彬,2013/2/15。《圍爐夜話》,清咸豐年間出版,《中華百科》,
王聿均,2014/9/18。<蔡元培>,《中華百科全書》,
石勰平、張倩葦,2014/9/23。<戰後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及其特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廣東http://www.edu.cn/20011015/3004905.shtml>。
李守孔,2014/9/16。<曾國藩>,《中華百科全書》,Encyclopedia/data.asp?id=9753&htm=06-637-3735%B4%BF%B0%EA%C3%BF.htm>。
李毓澍,2014/9/18。<嚴復>,《中華百科全書》,
杜維運,2014/9/14。<顏元>,《中華百科全書》,
沈六,2017/10/2。<無律>,《國家教育研究院》,
馬辟,2014/5/9。<社會史觀>,《中華百科全書》,
張效乾,2014/9/18。<張之洞>,《中華百科全書》,
張效乾,2014/9/18。<梁啟超>,《中華百科全書》,
張雪蓉,2014/2/8。<基於世界德育發展動向的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討—美國品格教育復興的啟示>,《中國社會科學網》濟南,
連育平,2014/9/20。<秦漢儒學>,《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連戰,2013。<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一次委員會議行政院長致詞>,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01/>。
陳讚華,2014/9/20。<王通>,《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陸洛,2014/9/20。<人格心理學>。(新北: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楊菁,2014/9/18。<清代儒學>,《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頌文,2003/8/29。<日本、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文化特點>,《新加坡文獻館》,
劉柏宏,2014/9/15。〈秦漢董仲舒〉,《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蔡仁厚,2014/9/15。<程顥>,《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
靜遠,2012/12/5。<孔子論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正見網》,
辭源,2014/9/20。《中華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09086>。
嚴協和,2014/9/16。<士章第五>,《孝經白話註解》,
蘇素增,2014/9/16。<王守仁>,《教育部數位資源教學網站》

二、英文
(一) 專書
J. Lynn McBrien, Ronald S. Brandt, and Robert W. Cole, 1997. The Language of Learning: A Guide to Education Terms,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evin Ryan, and Karen E. Bohlin,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el Noddings,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Jean Piaget, 1932.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Thomas Lickona, 1992.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Bantam Books.
Willian K. Frankena, 1963. Ethic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二) 期刊論文
Andy Coghlan, 2003. “Vehicle fumes increase asthma risk in children. ˮNew Scientist, Vol. 178, pp.2397-2403.
B. David Brooks, & Mark E. Kann, 1993. “What makes character education programs work?”Educational Leadership,51(3), pp.19-21.
Charles S. White, 1997. “The moral dimension of civic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Habit or reason.”Journal of Education, 179(2), pp35-46.
Ellenl L.Bassuk, Lenore Rubin, & Alison S. Lauriat, 1986. “Characteristics of sheltered homeless families. ˮ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76(9),pp.1097-1101.
Eric Berger, 1996. “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2(2), pp.3-4.
Gordon G. Vessels, & Stephen M. Boyd,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Vol.80, No.579, pp.55-62.
Kaye Anderson, 2000. “A school of fish: A lesson 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Social Studies & the Young Learner, 12(4), pp.27-32.
Kevin Ryan, 2003.“Character education: Our high schools' missing link”. Education Week, Vol. 22, No. 20, pp.35-48.
Kim, Hang-In., 2000. “Doduk Kyoyuk: Moral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 and Georgia.”Social Studies & the Young Learner, 12(4), pp.17-20.
Kohn, Alfie, 1997.“How not to teach values: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 Phi Delta Kappan. 78, pp.429-439.
Michael H. Romanowski, 2003. “Through the eyes of students: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character education.”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Vol. 32, No.1, pp3-20.
Sylvia A. Marotta, 2002. “An Ecological view of attachment theory: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80 (4), pp.507-510.
Thomas Lickona,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 51, No. 3, pp.6-11.
Timothy Rusnak and Frank Ribich, 1997.“The death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 Horizons, Vol. 76, 1997, pp.10-13.
Tom Lickona, 1997.“Educating for character:Acomprehensive approach.”In A. Molnar (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character, pp.45-62.
Tom Lickona, 2003.“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pp.1-3.

(三) 網路文章
Kevin Ryan, 2006/11.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
Linda J. Gibbs, Edward J. Earley, 2012.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

Remark

館方提供電子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