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廣州光復 detail

:::

廣州光復

Download
0 times
Click
221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Life peroid
革命起義再接再厲武昌起義推翻專政
Title

廣州光復

Republic of China year

民國紀元前一年

Sexagenary cycle

辛亥

AD annals

一九一一年

Old calendar month day

九月十九日

New calendar month day

十一月九日

Age

46

Abstract

自廣州三月二十九之役,粤督張鳴岐隻身走匿李準處,李頗挾功凌之,張不能堪,乃奏調桂軍龍濟光部濟軍到粤。龍至,即兼任廣東新軍鎮統,位勢在李上,李漸不平。胡漢民自西貢返港,詗知其情,乃使人離間之。張更疑李與革命黨人通,遂奪其中路所統三十營,並收取虎門要塞大砲撞針。李益不安,乃遣黎鳳墀至港晤漢民洽降。漢民擬四條件:一、李須親書降表來,並樹青天白日旗幟,通電反正;二、驅逐張鳴岐,迫龍濟光投降;三、歡迎民軍入廣州;四、李勢力範圍內之要塞、兵艦、軍隊皆須交出,由革命政府處分。黎攜條件返省,隔日復來,則李果上書同盟會南方支部,表示降順,願履行所有條件。從此鳴岐勢益孤。(註一二九)時王和順、陳炯明等已起事於惠州,南海、順德、三水、番禺各縣黨人,乘機發動;附近之新軍,亦預備響應。十八日,諮議局集議獨立,推張鳴岐為都督,龍濟光副之,蔣尊簋為軍事部長,定次日正式公布。張不敢就,匿沙面,各行政官吏亦走避一空。十九日,各團體決議推胡漢民為都督,胡未到省前,以蔣為臨時都督。(註一三○)漢民得訊,在港同志以李準新降,龍濟光尤叵測,勸其暫緩赴廣州。漢民曰:「不然,此時革命空氣籠罩全國,廣東屢起義師,且在鳳山被殺之後,官僚尤為喪膽。吾人所恃,不僅在兵;若稍涉猶豫,適以示弱,況此時事機,頃刻變化,我輩革命黨人,萬無持重求全之理,我意必速行。」遂偕妻陳淑子及同志謝良牧等即晚赴廣州,果見省河兵艦,悉懸青天白日旗。同行者皆歡呼曰:「中國人真見天日矣!」登陸,李準以所部來迎,遂至諮議局,受各界歡迎,漢民乃就任都督。任陳景華為民政部長,李郁堂為財政部長,軍事部長、參謀部長於十八日由新軍宣布反正時所公推者,則仍之。創軍政府雛形於諮議局,布告安民,並通電內外。(註一三一)

Comment

(註一二九) 「胡漢民自傳」(「革命文獻」第三輯,總四一四──四一五頁)。
(註一三○)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九五六──九五七頁。
(註一三一) 「胡漢民自傳」(「革命文獻」第三輯,總四一六──四一七頁)。

Related names
王和順李郁堂李準胡漢胡漢民張鳴岐陳炯明陳淑子陳景華蔣尊簋黎鳳墀龍濟光謝良牧
Related place names
三水中國西貢沙面虎門南海惠州番禺順德鳳山廣州廣東
Related proper nouns
同盟會軍政府革命黨新軍諮議局
Source

國父年譜

Volume

上冊

Page

0507-0509

Search term appears Page

 九月十八日(十一月八日)鎮江光復。
   鎮江扼長江之咽喉,撫徐淮之肩背,形勢雄偉,允為重鎮。武昌首義,各省響應,第十八協三十六標第一營管帶林述慶以時機已至,約許崇灝、劉成、盧祥麟、沈家煒、陳鳳文等密商,公推述慶赴滬接洽,決定起義日期。遂召集軍官會議,各營管帶章祖衡等均表贊同。當即派人分別遊說各防營及砲臺水師,佈置既妥,遂於十七日夜集合全協軍隊於京峴山,宣佈起義,圍攻鎮江城。駐防都統服毒自殺。十八日午後,旗兵投降繳械,巡防、水師、砲隊同時響應,鎮江完全光復。以述慶為鎮軍都督,崇灝為參謀長。續分兵佔領龍潭、溧陽等地。是時南洋海軍軍艦十二艘停泊鎮江上游,海軍將領多閩、粤籍,崇灝登艦敘舊,海軍遂樹革命旗幟,以宋文翽為司令。(註一二八)

 九月十九日(十一月九日)廣州光復。
   自廣州三月二十九之役,粤督張鳴岐隻身走匿李準處,李頗挾功凌之,張不能堪,乃奏調桂軍龍濟光部濟軍到粤。龍至,即兼任廣東新軍鎮統,位勢在李上,李漸不平。胡漢民自西貢返港,詗知其情,乃使人離間之。張更疑李與革命黨人通,遂奪其中路所統三十營,並收取虎門要塞大砲撞針。李益不安,乃遣黎鳳墀至港晤漢民洽降。漢民擬四條件:一、李須親書降表
(註一二八)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中冊,二四七──二五○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五○七

來,並樹青天白日旗幟,通電反正;二、驅逐張鳴岐,迫龍濟光投降;三、歡迎民軍入廣州;四、李勢力範圍內之要塞、兵艦、軍隊皆須交出,由革命政府處分。黎攜條件返省,隔日復來,則李果上書同盟會南方支部,表示降順,願履行所有條件。從此鳴岐勢益孤。(註一二九)時王和順、陳炯明等已起事於惠州,南海、順德、三水、番禺各縣黨人,乘機發動;附近之新軍,亦預備響應。十八日,諮議局集議獨立,推張鳴岐為都督,龍濟光副之,蔣尊簋為軍事部長,定次日正式公布。張不敢就,匿沙面,各行政官吏亦走避一空。十九日,各團體決議推胡漢民為都督,胡未到省前,以蔣為臨時都督。(註一三○)漢民得訊,在港同志以李準新降,龍濟光尤叵測,勸其暫緩赴廣州。漢民曰:「不然,此時革命空氣籠罩全國,廣東屢起義師,且在鳳山被殺之後,官僚尤為喪膽。吾人所恃,不僅在兵;若稍涉猶豫,適以示弱,況此時事機,頃刻變化,我輩革命黨人,萬無持重求全之理,我意必速行。」遂偕妻陳淑子及同志謝良牧等即晚赴廣州,果見省河兵艦,悉懸青天白日旗。同行者皆歡呼曰:「中國人真見天日矣!」登陸,李準以所部來迎,遂至諮議局,受各界歡迎,漢民乃就任都督。任陳景華為民政部長,李郁堂為財政部長,軍事部長、參謀部長於十八日由新軍宣布反正時所公推者,則仍之。創軍政府雛
(註一二九)「胡漢民自傳」(「革命文獻」第三輯,總四一四──四一五頁)。
(註一三○)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九五六──九五七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五○八

  形於諮議局,布告安民,並通電內外。(註一三一)

 九月二十日(十一月十日)福州光復。
   武昌事起,黨人彭壽松組織「福建軍警同盟會」於福州城內,專任介紹軍警人員加盟,運動各部目兵,漸及下級官長,駐閩常備軍第二十協協統許崇智鑒於時機迫切,乃召集各部高級軍官,及未加入之下級軍官,一體加入同盟會。(註一三二)新軍第十鎮統制孫道仁亦於九月十五日入盟。
  於是發動之機急不能待矣。(註一三三)清將軍樸壽鑒於情勢緊迫,即將槍彈運入旗人街,且架巨砲防禦。十七日午後,諮議局與民眾議決立新政府。次日致書清總督松壽,要求交回政權,松壽從之,樸壽獨不可,崇智乃就革命軍總司令職,進攻旗人街。十九日拂曉,雙方接戰,旗兵因生死關頭,抵抗甚力。下午,敵漸不支,豎白旗請降,松壽自殺。是日晨,旗人去白旗,行反攻,崇智率軍與再戰,敗之,樸壽被殺,清都統勝恩被擒,旗兵繳械降,大局乃定。當由各軍公推孫道仁為大都督,許崇智為福建海陸軍總司令。孫於二十一日就任,傳檄各州縣駐軍,
(註一三一)「胡漢民自傳」(「革命文獻」第三輯,總四一六──四一七頁)。
(註一三二)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九六○頁。
(註一三三) 「福建光復史料」(「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二編第四冊,三二九頁,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十日二版,臺北)。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五○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