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革命軍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 detail

:::

革命軍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

Download
0 times
Click
1072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Title

革命軍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

Life peroid
革命之再起北上與逝世
Genre

演講

Republic of China date

013/06/16

AD date

1924/06/16

Age

59

Abstract

革命軍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註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六日在廣州對陸軍軍官學校開學訓詞來賓、教員、學生諸君:今天是本學校開學的日期。我們為甚麼有了這個學校呢?為甚麼一定要開這個學校呢?諸君要知道,中國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現在得到的結果,祇有民國之年號,沒有民國之事實。像這樣看來,中國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祇得到一個空名,所以中國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敗,就是到今天,也還是失敗。至於世界上的革命,在我們以後發生的情形,是怎麼樣呢?六年之前,有一個鄰國,和中國毘連有一萬多里,跨歐亞兩洲來立國,比中國還要大,在歐戰之前,是世界上頭一個強國,當歐戰期內,便發生革命,他們的革命,後過我們六年。這個鄰國是誰呢?就是俄國。俄國革命雖然是在中國革命的六年之後,但是說到結果,他們的是澈底成功。我們拿兩國的歷史來比較:就對內一方面說中國從前革命,是對外來的滿洲人,滿清皇帝的威權,到我們革命的時候,已經是很薄弱,政治也是很腐敗,當那個時候,滿清的國勢,是世界上最衰微的國家。比較俄國對他們皇帝革命時候的情形是怎麼樣呢?俄皇是本國人,又是俄國的教主,在國內的威權是第一,當沒有革命的時候,俄羅斯的國勢,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像這樣比較,可以說中國是對權勢很薄弱的皇帝來革命,俄國是對權勢很強盛的皇帝來革命,所以就對內這一方面講,中國革命是很容易的,俄國革命是很艱難的。就對外一方面說,俄國革命之後,所遇到的障碍是很大的,中國革命之後,毫沒有人干涉。在革命之前,外國人雖然有瓜分中國的言論,我們也怕到革命的時候,受列強的干涉,但是發生了革命之後,列強毫沒有理會。俄國發生了革命之後,遇到外國人的障碍,不只是言論,並且實受兵力的干涉。各國軍隊侵進俄國境內的,有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和意大利以及其(註二)他各小國的軍隊,外國人集合全世界的力量來干涉俄國。像這樣看來,我們革命只在內對付一個很衰弱的政府;俄國革命,在內要對付一個威權很大的政府,在外還要對付全世界的列強。所以更就對外那一方面講,中國革命也是很容易的,俄國革命也是很艱難的。為甚麼俄國遭了那樣大的艱難,遇了那樣多的敵人,還能夠在六年之內,把所有的障碍都一概打消,革命是澈底的成功。我們革命的時期,比較俄國要長一半,所遇的障碍又不及俄國的大,弄到至今,革命還是不能成功呢?由中國和俄國革命的結果不同,推求當中原因,便是我們的一個大教訓。因為知道了這個教訓,所以有今天這個開學的日期。這個教訓是甚麼呢?就是俄國發生革命的時候,雖然是一般革命黨員做先鋒,去同俄皇奮鬥,但是革命一經成功,便馬上組織革命軍,後來因為有了革命軍,做革命黨的後援,繼續去奮鬥,所以就是遇到了許多大障碍,還是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大告成功。中國當革命之時,在廣東奮鬥的黨員,最著明的有七十二烈士,在各省舍身奮鬥的黨員也是不少。因為有了那些先烈的奮鬥,所以武昌一經起義,便有各省響應,推倒滿清,成立民國,我們的革命,便有一部分的成功。但是後來沒有革命軍,繼續革命黨的志願,所以雖然有一部分的成功,到了今天,一般官僚軍閥,不敢明目彰膽,更改中華民國的正朔,至於說到民國的基礎,一點都(註三)沒有。這個原因,簡單的說,就是由於我們革命,祇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因為沒有革命軍的奮鬥,所以一般官僚軍閥,便把持民國,我們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是有甚麼希望呢?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好革命軍,中國的革命,永遠還是要失敗,所以今天在這地方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甚麼東西叫做革命軍呢?諸君到這個學校來求學,要怎麼樣立志,才可以做革命軍呢?要有甚麼資格才叫做革命軍呢?我們要知道怎麼樣可以做革命軍,便要拿先烈做模範,要拿先烈做模範,就是要學革命黨,要學革命黨的奮鬥,有和革命黨的奮鬥相同的軍隊,才叫做革命軍。中國革命,雖然有了十三年,但是所用的軍隊,沒有一種是和革命黨的奮鬬相同的。我敢講一句話,中國在這十三年之中,沒有一種軍隊是革命軍,現在在廣東同我們革命黨奮鬥的軍隊,本來不少,我都不敢說他們是革命軍。他們這些軍隊,既是來同我們革命黨共事,為甚麼我還不叫他做革命軍呢?我之所以不敢以革命軍的名號,加之於這些軍隊之上的理由,就是因為他們內部的分子,過於複雜,沒有經過革命的訓練,沒有革命的基礎。甚麼是叫做革命的基礎呢?就是要有革命先烈那一樣的行為,有了那一樣的行為,才叫做革命的基礎。至於現在廣東的這些兵士,對先烈的那些行為,還是莫明其妙。而且中國此刻是民窮財盡,一般都是謀生無路,那些人在沒有得志之先,因為生計困難,受了室家之累,都是說要來革命,到了後來稍為得志,便將所服從的甚麼革命主義,都置之九霄雲外,一概不理了。所以在二年之前,竟有號稱革命同志的陳炯明軍,砲攻觀音山,拆南方政府的臺。從前叫做革命軍,同在一個革命政府之下的軍隊,因為利害不同,竟會倒戈相向,做敵人所做不到的行為。因此知道不明白革命主義的軍隊,究竟不能除卻自私自利的觀念,如果和他們本身的利害相反,馬上便靠不住,所以我們的革命總是失敗。我今天到此地來和諸君講話,是要把以往的成敗當作場大夢,一概不要回顧他。要從今天起,重新來創造革命的基礎,另外成立一種理想上的革命軍。諸君不遠千里或者數千里的道路,來此校求學,既是已經明白了我們的宗旨,要造成一種革命軍,一定是富有這種志願,來做革命的事業。要做革命事業,是從甚麼地方做起呢?就是要從自己的方寸之地做起,要把自己從前不好的思想、習慣和性質,像獸性、罪惡性和一切不仁不義的性質,都一概革除。所以諸君要在政治上革命,便先要從自己的心中革起,自己能夠在心理上革命,將來在政治上的革命,便有希望可以成功。如果自己不能在心理上革命,就是此刻在這樣設備完全的軍官學校之內研究軍事學,將來還是不能成革命軍,做革命軍的事業。所以諸君要革命,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氣,此時有了革命的志氣,將來便可以當革命軍的將領。我們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一心一意的來革命,才可以達到革命的目的。如果不然,就是諸君將來成立軍隊,打許多勝仗,得許多土地,各人都能夠擴充到幾萬人,還是不能夠叫做革命軍的。
中國現在不好的軍人,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在革命黨內的軍人,這派軍人口頭贊成革命,行動都是反對革命,所謂口是心非。一派是在革命黨外的軍人,這派軍人,完全反對革命,祇知道升官發財,時時刻刻都想推翻共和,恢復專制。諸君要將來維持共和,銷滅這種軍人,現在便要立志,要存心將來成功之後,不做自私自利的師長旅長和一般橫暴無道的軍閥。諸君有了這種志氣,才可以入革命的第二層門徑。甚麼是革命的第二層門徑呢?就是要學革命先烈的行為。革命先烈的行為,沒有別的長處,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為國來奮門。從前的奮鬥是甚麼情形呢?大多數都是憑着赤手空拳,有了手槍炸彈的,便以為是很好的武器,每次起義,總用很少的這種武器,去和清兵奮鬥。當時全國的清兵有多少呢?從前有旗下綠營、水師和巡防營,後來又有新兵,總共不下一百多萬。譬如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廣州城的,便有李準所帶的水師,張鳴岐所帶的陸師,和燕塘的許多新兵,及滿洲的駐防軍,總計不下五六萬人,當時革命黨的人數不過是幾百人,經過那次革命之後,死了的有七十二人;沒有死的,當然是很多。當時做衝鋒隊的人,才有武器,有武器的不過三百人,所打的敵人,不止三萬人。革命黨祇用三百人,便敢打三萬多敵人,這就是革命黨的見識,革命黨的見識,都是敢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的。此刻在這地聽話的,多是軍事教員同軍官學生,試問諸位教員,研究軍事學,在戰術中有沒有這個道理呢?有沒有一個人打一百個人的成例呢?依我看起來,無論古今中外,都沒有這種戰術。普通的戰術,用一個人去打一個人,便以為了不得;古時的兵法,都說是倍則攻之,十則圍之;近時的兵法,用一個人 打一個人,非守即退;像這樣的兵法,古今才叫做正當的戰術。至於廣州十三年前的革命,不但是用一個人去打一百 個人;並且坐守廣州的敵人,都有長槍大炮;進攻廣州的革命黨,只有手槍炸彈。戰到結果,革命黨死了七十二人,後人以為是失敗。但是革命黨攻進制臺衙門,趕走兩廣總督,我們以戰論戰,當日廣州城內之戰,可以說是成功。至于後來失敗的原因,完全是由于預約的援軍不至。就是推到那次衝鋒隊的三百人,武器還是不精良,如果人人都有精良的武器,那次革命,或者可以成功,並不是絕對沒有成功的希望。我們事後將敵我的情形,過細比較,那次革命之不成功,並不是三萬敵人,能夠打敗三百個革命黨,實在是由于革命黨內部的計畫不周全,如果在起義之先,計畫很周全,那次革命,也不是絕對沒有成功的希望。
辛亥年革命,在廣州起義之後,又有武昌起義,武昌起義,結果是成功,推到當時的情形是怎麼呢樣?當時在武昌、漢口的革命黨,總共還不足三百人,真正革命黨不過是幾十人,所有的槍,都沒有子彈,臨時到處搜索,只得到兩盒子彈,一共不過五十顆。革命黨分到了五十顆子彈,便在城內的工程營中發難,城外的炮兵營,立時響應,便拉兩門砲進城,遙攻總督衙門,趕走瑞澂,佔領武昌。至于當時駐在武昌的清兵,有第八鎮的新兵,有長江的海軍,又有巡防營的舊陸師,總共不下兩萬多人。革命黨祇用幾十個人,去打兩萬多人,可以說是用一個人打五百個人。廣州起義,用一個人打一百個人,結果是失敗。武昌起義,用一個人打五百個人,結果是成功。都是以極少數的人打極多數的人,在廣州是失敗,在武昌便成功。所以革命的奮鬭,不能一概而論。這種奮鬭,是古今中外各國兵法中所沒有的,只有革命歷史中,才有這種創例。我們繼續來革命,按步就班,便不能說用少數不能勝多數。諸位教員有從外國學來的,有從保定學來的,從前各國在陸軍學校所教授的學問,都是尋常的軍事學,此刻學成的先生,再教授學生,一定也是從前所學的普通軍事學。所以諸位學生,在這個學校內所學的學問,大概都是極尋常和極有規矩的普通軍事學。諸君專拿這種學問,可不可做革命軍呢?做革命軍的學問,不是專從學問中求出來的,是從立志中發揚出來的。諸君在求學的時代,當然要聽先生的指教,服從長官的命今,先生教了多少,便要明白多少。如果有絕頂聰明的人,或者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就是沒有絕頂聰明,只要把先生所教的學問,澈底了解,將來也有大用處。用諸君現在的情形和從前的革命黨比較:從前的革命黨,都沒有受過狠多的軍事教育,諸君現在這個學校之內,至少還有六個月的訓練。從前的革命黨,只有手槍,諸君現在都有很好的長槍。從前革命黨發難,集合在一處地方的,最多不過是兩三百人,現在這個學校已經有了五百人。以諸君這樣好的根本,如果真有革命志氣,只用這五百人和五百枝槍,便可以做一件狠大的革命事業。
軍隊之能不能夠革命,是在乎各位將士之有沒有革命志氣,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如果沒有革命志氣,不研究革命道理,像滿清末年所練的新軍、陸軍,都有狠精良的長槍大砲,海軍有狠堅固的戰艦和魚雷艇,到了武昌起義之後,都便歸革命黨所用。總而言之,革命是非常的事業;非常的事業,不可以常理論。從前留學日本和歐美各國的海陸軍學生,我們總是設法運動,要他們加入革命黨;但是有許多學生,總是不肯加入,始終反對革命。他們那些反對革命的有知識軍人,是甚麼心理呢?過細考查,就是他們都有一種成見,自以為是軍事專家。在我們革命黨主張用一個人打一百人,用一百人打一萬人,在他們受過軍事教育的人看起來,以為這是古今中外戰術中沒有的道理,如何可以成功呢?這個道理,我們不必深辯,只要看後來中國革命,推翻滿清,是誰造成呢?成功的時候,固然是有許多軍事家的贊助,但是窮脈(註六)溯源,說起原動力,還是由於極少數的革命黨所發起的。推到當時一般有知識的軍人,以為用極少數打敗極多數,是戰術中決不能成功的定案。因為不贊成這個道理,便不贊成革命。因為那些軍人,都不贊成革命,所以從前的革命黨,真有軍事知識的人,還是狠少。辛亥年革命之所以大告成功,是由於全國已經發生了革命之後,段祺瑞便結合一般軍人,聯名通電,贊成共和,才能夠達到推翻滿清的目的。革命黨因為降格相從,容納他們的意見,收羅這一般軍人,以後才收軍事上的順利。所以辛亥年革命之成功,實在沒有真正軍事學識的軍人。大家總要記得:革命是非常事業,不是尋常事業,非常事業決不可以尋常的道理,一概而論。現在求學的時代,能夠學得多少便是多少,只要另外加以革命精神,便可以利用。如果沒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學到老,死記得滿腹的學問,總是沒有用處。我們現在才到這地開辦這個軍官學校,北方的官僚軍閥,老早便辦得有保定軍官學校和北京陸軍大學。用我們這個學校和他們的學校比較,他們學校之成立的時候狠久,人數狠多,器械又完全,我們這個學校所處的種種地位,都是比他們的差得遠。如果專就物質一方面來比較,又照常理論,我們怎麼能夠改造中國呢?不過北方的將領和兵士,集合在一處,成立軍隊,不是為升官發財,就是為吃飯穿衣,毫沒有救國救民的思想,和革命的志氣。在從前滿清的時候,是這一種將士,現在遺留到曹錕(註七)、吳佩孚的,也是這一種將士。我們沒有軍事學識的革命黨,從前既是能夠銷滅滿清,將來富有軍事學識的革命軍,更是能夠銷滅曹錕、吳佩孚。不過以我們現在所處的地位,要能夠銷滅曹錕、吳佩孚,根本上還要有革命的精神。若是沒有革命的精神,他們的人多械足,我們不但是不能夠消滅他們,恐怕反要被他們銷滅。俄國在六年之前,一經發動革命,便同時組織革命軍,以後着着進行,所以能夠銷滅舊黨和外來的敵人,大告成功。我們現在開辦這個學校,就是倣效俄國。中國革命有了十三年,到今天還要辦這種學校,組織革命軍,可見大凡建設一個新國家,革命軍是萬不可少的。
諸君到這個學校來求學,又聽過了我今天這一番的講話,自然立志要做革命軍。立志做革命軍,先要有甚麼根本呢?要有高深學問做根本!有了高深學問,才有大膽量;有了大膽量,才可以做革命軍。所以做革命軍的根本,還是在高深學問。要造就高深學問,是用甚麼方法呢?造就高深學問的方法,不但是每日在講堂之內,要學先生所教的學問,還要舉一隅而三隅反,自己去推廣。在講堂之外,更須注重自修的工夫,把關於軍事學和革命道理的各種書籍及一切雜誌報章,都要參考研究。研究有了心得之後,一旦融會貫通,自然可以發揚革命的精神,繼續先烈的志願,舍身流血,造成中華民國的基礎,使三民主義完全實現,革命大告成功,像俄國一樣,我們中國才可以同世界各國並駕齊驅,中國的民族才可以永遠的生存于人類。假若革命不能成功,中國便要亡,四萬萬人便要滅種,國亡種滅,都是諸君自身的利害,這是不能不挽救的。要挽救這種危亡,只有革命軍,所以我們一定要開這個學校,要造成革命軍。革命軍是救國救民的軍人,諸君都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都擔負得有救國救民的責任。既是有了救國救民的責任,便要從今天起,先在學問上加倍去奮鬥,將來畢業之後,組織革命軍,對于共和的障碍,更是要同他們拚命,要能夠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這種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的本領,是靠甚麼為主呢?當革命軍的資格,是要用甚麼人做標準呢?簡單的說:就是要用先烈做標準,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舍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救國。像這個樣子,才能夠變成一個不怕死的革命軍人。革命黨的資格,就是要不怕死。要用甚麼方法才可以不怕死呢?這種方法,說來說去,還是要學先烈。我今天在這地同諸君講話,便是一個後死的革命黨。從前每次革命的時候,我常常參加,總沒有一次貪生畏死,但是每次流血,都沒有流到我的身上,所以今天還能夠同諸君講話,把不怕死的道理,口傳到諸君。我敢說革命黨的精神,沒有別的秘訣,秘訣就在不怕死。要能夠有這種大勇氣,在心理中就是視死如歸。以人生隨時都可以死,要死了之後,便能夠成仁取義。明白了這種道理,便能夠說死是我們所歡迎的。遇到了敵人的槍砲子彈,能夠速死,更是我們所歡迎的。有了這種大勇氣和大決心,我們便能夠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因為敵人的觀念,要生才以為是享幸福;我們的觀念,要死才以為是享幸福,一死便得其所。生死的觀念,在敵我兩方面的精神過於懸殊,自然不能對敵,自然是我們有勝無敗。
這種以死為幸福,要求速死的道理,並不是憑空的理想,完全是事實。像從前日本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叫做陳天華,他發揚了革命的精神,還沒有到革命的時機,求死不得,便在日本投海而死,以死報中國。英國又有一位留學生,叫做楊篤生,也是因為明白了革命的道理,沒有革命的時機,不能做革命的事業,看到中國太腐敗,要以速死為享幸福,便在英國投海而死,以死報中國。像陳天華、楊篤生他們是甚麼人呢?他們就是革命黨,就是熱心血性的真革命黨。他們都是由於求死所而不得,所以迫到投海,實在是可惜。但是由陳天華、楊篤生兩個人投海的道理,便可以證明一般人,只要感受了革命的精神,明白了革命的道理,便可以視死如歸,以為革命而死是很高尚,狠難得和狠快樂的事。如果在戰場上,遇到了自己主義上的敵人,受敵人槍砲的子彈而死,當然更以為是死得其所了。從前的真革命黨,因為都有這種樂死的性質,所以敢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所以敢于屢次發難來革命,所以革命能夠成功。這種先例,是古今中外兵書中所沒有的,只有革命史中,才有這種成例。這種成例,是非常的例子。我們要學這種非常的成例,便要有非常的志氣;有了非常的志氣,便能夠看破生死關頭,以死為幸福。如果人人都能夠以死為幸福,便能夠一百人打一萬人,用一萬人打一百萬人,若我們現在有一萬人的革命軍,馬上便可以定中國。因為此刻反對革命的全國軍隊,總共不過一百萬人。因為此刻我們沒有一萬人的革命軍,所以那般貪暴無道的軍閥,便敢于橫行全國,無惡不作,事事要害國,天天要推翻共和。我因為要維持共和,銷滅這般貪暴無道的軍閥,所以要諸君不怕死,步革命先烈的後塵。更要用這五百人做基礎,造成我理想上的革命軍。有了這種理想上的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中國便可以挽救,四萬萬人便不至滅亡。所以革命事業,就是救國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擔負這種責任。諸君都到這個學校內來求學,我要求諸君,便從今天起,共同擔負這種責任。

Comment

(註一) 據「週刊」第二十七期(民國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原標題為「總理對陸軍軍官學校開學訓詞」(季陶、貽孫同記)。今標題
    據「胡本」及「會本」。
(註二) 據「胡本」及「會本」增「其」字。
(註三) 原文為「都」,今據「胡本」及「會本」改。
(註四) 據「胡本」及「會本」增「人」字。
(註五) 據「會本」增「百」字。
(註六) 原文為「窮派」,今據「胡本」及「會本」改。
(註七) 原文為「曹琨」,今據「胡本」及「會本」改。下同。

Related names
吳佩孚李準段祺瑞張鳴岐曹錕陳天華陳炯明楊篤生瑞澂
Related place names
中國日本北京武昌法國長江保定滿洲漢口廣州廣東燕塘觀音山
Related proper nouns
三民主義大學五權憲法武昌起義革命主義革命軍革命黨陸軍軍官學校新軍滿清綠營
Source

國父全集

Volume

第三冊

Page

472-479

Search term appears Page

革命軍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註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六日在廣州對陸軍軍官學校開學訓詞來賓、教員、學生諸君:今天是本學校開學的日期。我們為甚麼有了這個學校呢?為甚麼一定要開這個學校呢?諸君要知道,中國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現在得到的結果,祇有民國之年號,沒有民國之事實。像這樣看來,中國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祇得到一個空名,所以中國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敗,就是到今天,也還是失敗。至於世界上的革命,在我們以後發生的情形,是怎麼樣呢?六年之前,有一個鄰國,和中國毘連有一萬多里,跨歐亞兩洲來立國,比中國還要大,在歐戰之前,是世界上頭一個強國,當歐戰期內,便發生革命,他們的革命,後過我們六年。這個鄰國是誰呢?就是俄國。俄國革命雖然是在中國革命的六年之後,但是說到結果,他們的是澈底成功。我們拿兩國的歷史來比較:就對內一方面說中國從前革命,是對外來的滿洲人,滿清皇帝的威權,到我們革命的時候,已經是很薄弱,政治也是很腐敗,當那個時候,滿清的國勢,是世界上最衰微的國家。比較俄國對他們皇帝革命時候的情形是怎麼樣呢?俄皇是本國人,又是俄國的教主,在國內的威權是第一,當沒有革命的時候,俄羅斯的國勢,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像這樣比較,可以說中國是對權勢很薄弱的皇帝來革命,俄國是對權勢很強盛的皇帝來革命,所以就對內這一方面講,中國革命是很容易的,俄國革命是很艱難的。就對外一方面說,俄國革命之後,所遇到的障碍是很大的,中國革命之後,毫沒有人干涉。在革命之前,外國人雖然有瓜分中國的言論,我們也怕到革命的時候,受列強的干涉,但是發生了革命之後,列強毫沒有理會。俄國發生了革命之後,遇到外國人的障碍,不只是言論,並且實受兵力的干涉。各國軍隊侵進俄國境內的,有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和意大利以及其(註二)他各小國的軍隊,外國人集合全世界的力量來干涉俄國。像這樣看來,我們革命只在內對付一個很衰弱的政府;俄國革命,在內要對付一個威權很大的政府,在外還要對付全世界的列強。所以更就對外那一方面講,中國革命也是很容易的,俄國革命也是很艱難的。為甚麼俄國遭了那樣大的艱難,遇了那樣多的敵人,還能夠在六年之內,把所有的障碍都一概打消,革命是澈底的成功。我們革命的時期,比較俄國要長一半,所遇的障碍又不及俄國的大,弄到至今,革命還是不能成功呢?由中國和俄國革命的結果不同,推求當中原因,便
國父全集四七二

是我們的一個大教訓。因為知道了這個教訓,所以有今天這個開學的日期。這個教訓是甚麼呢?就是俄國發生革命的時候,雖然是一般革命黨員做先鋒,去同俄皇奮鬥,但是革命一經成功,便馬上組織革命軍,後來因為有了革命軍,做革命黨的後援,繼續去奮鬥,所以就是遇到了許多大障碍,還是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大告成功。中國當革命之時,在廣東奮鬥的黨員,最著明的有七十二烈士,在各省舍身奮鬥的黨員也是不少。因為有了那些先烈的奮鬥,所以武昌一經起義,便有各省響應,推倒滿清,成立民國,我們的革命,便有一部分的成功。但是後來沒有革命軍,繼續革命黨的志願,所以雖然有一部分的成功,到了今天,一般官僚軍閥,不敢明目彰膽,更改中華民國的正朔,至於說到民國的基礎,一點都(註三)沒有。這個原因,簡單的說,就是由於我們革命,祇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因為沒有革命軍的奮鬥,所以一般官僚軍閥,便把持民國,我們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是有甚麼希望呢?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好革命軍,中國的革命,永遠還是要失敗,所以今天在這地方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甚麼東西叫做革命軍呢?諸君到這個學校來求學,要怎麼樣立志,才可以做革命軍呢?要有甚麼資格才叫做革命軍呢?我們要知道怎麼樣可以做革命軍,便要拿先烈做模範,要拿先烈做模範,就是要學革命黨,要學革命黨的奮鬥,有和革命黨的奮鬥相同的軍隊,才叫做革命軍。中國革命,雖然有了十三年,但是所用的軍隊,沒有一種是和革命黨的奮鬬相同的。我敢講一句話,中國在這十三年之中,沒有一種軍隊是革命軍,現在在廣東同我們革命黨奮鬥的軍隊,本來不少,我都不敢說他們是革命軍。他們這些軍隊,既是來同我們革命黨共事,為甚麼我還不叫他做革命軍呢?我之所以不敢以革命軍的名號,加之於這些軍隊之上的理由,就是因為他們內部的分子,過於複雜,沒有經過革命的訓練,沒有革命的基礎。甚麼是叫做革命的基礎呢?就是要有革命先烈那一樣的行為,有了那一樣的行為,才叫做革命的基礎。至於現在廣東的這些兵士,對先烈的那些行為,還是莫明其妙。而且中國此刻是民窮財盡,一般都是謀生無路,那些人在沒有得志之先,因為生計困難,受了室家之累,都是說要來革命,到了後來稍為得志,便將所服從的甚麼革命主義,都
演講民國十三年六月四七三

置之九霄雲外,一概不理了。所以在二年之前,竟有號稱革命同志的陳炯明軍,砲攻觀音山,拆南方政府的臺。從前叫做革命軍,同在一個革命政府之下的軍隊,因為利害不同,竟會倒戈相向,做敵人所做不到的行為。因此知道不明白革命主義的軍隊,究竟不能除卻自私自利的觀念,如果和他們本身的利害相反,馬上便靠不住,所以我們的革命總是失敗。我今天到此地來和諸君講話,是要把以往的成敗當作場大夢,一概不要回顧他。要從今天起,重新來創造革命的基礎,另外成立一種理想上的革命軍。諸君不遠千里或者數千里的道路,來此校求學,既是已經明白了我們的宗旨,要造成一種革命軍,一定是富有這種志願,來做革命的事業。要做革命事業,是從甚麼地方做起呢?就是要從自己的方寸之地做起,要把自己從前不好的思想、習慣和性質,像獸性、罪惡性和一切不仁不義的性質,都一概革除。所以諸君要在政治上革命,便先要從自己的心中革起,自己能夠在心理上革命,將來在政治上的革命,便有希望可以成功。如果自己不能在心理上革命,就是此刻在這樣設備完全的軍官學校之內研究軍事學,將來還是不能成革命軍,做革命軍的事業。所以諸君要革命,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氣,此時有了革命的志氣,將來便可以當革命軍的將領。我們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一心一意的來革命,才可以達到革命的目的。如果不然,就是諸君將來成立軍隊,打許多勝仗,得許多土地,各人都能夠擴充到幾萬人,還是不能夠叫做革命軍的。
  中國現在不好的軍人,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在革命黨內的軍人,這派軍人口頭贊成革命,行動都是反對革命,所謂口是心非。一派是在革命黨外的軍人,這派軍人,完全反對革命,祇知道升官發財,時時刻刻都想推翻共和,恢復專制。諸君要將來維持共和,銷滅這種軍人,現在便要立志,要存心將來成功之後,不做自私自利的師長旅長和一般橫暴無道的軍閥。諸君有了這種志氣,才可以入革命的第二層門徑。甚麼是革命的第二層門徑呢?就是要學革命先烈的行為。革命先烈的行為,沒有別的長處,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為國來奮門。從前的奮鬥是甚麼情形呢?大多數都是憑着赤手空拳,有了手槍炸彈的,便以為是很好的武器,每次起義,總用很少的這種武器,去和清兵奮鬥。當時全國的清兵有多少呢?從前有旗下綠營、水師和巡防營,後來又有新兵,總共不下一百多萬。譬如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在
國父全集四七四

廣州城的,便有李準所帶的水師,張鳴岐所帶的陸師,和燕塘的許多新兵,及滿洲的駐防軍,總計不下五六萬人,當時革命黨的人數不過是幾百人,經過那次革命之後,死了的有七十二人;沒有死的,當然是很多。當時做衝鋒隊的人,才有武器,有武器的不過三百人,所打的敵人,不止三萬人。革命黨祇用三百人,便敢打三萬多敵人,這就是革命黨的見識,革命黨的見識,都是敢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的。此刻在這地聽話的,多是軍事教員同軍官學生,試問諸位教員,研究軍事學,在戰術中有沒有這個道理呢?有沒有一個人打一百個人的成例呢?依我看起來,無論古今中外,都沒有這種戰術。普通的戰術,用一個人去打一個人,便以為了不得;古時的兵法,都說是倍則攻之,十則圍之;近時的兵法,用一個人打一個人,非守即退;像這樣的兵法,古今才叫做正當的戰術。至於廣州十三年前的革命,不但是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並且坐守廣州的敵人,都有長槍大炮;進攻廣州的革命黨,只有手槍炸彈。戰到結果,革命黨死了七十二人,後人以為是失敗。但是革命黨攻進制臺衙門,趕走兩廣總督,我們以戰論戰,當日廣州城內之戰,可以說是成功。至于後來失敗的原因,完全是由于預約的援軍不至。就是推到那次衝鋒隊的三百人,武器還是不精良,如果人人都有精良的武器,那次革命,或者可以成功,並不是絕對沒有成功的希望。我們事後將敵我的情形,過細比較,那次革命之不成功,並不是三萬敵人,能夠打敗三百個革命黨,實在是由于革命黨內部的計畫不周全,如果在起義之先,計畫很周全,那次革命,也不是絕對沒有成功的希望。
  辛亥年革命,在廣州起義之後,又有武昌起義,武昌起義,結果是成功,推到當時的情形是怎麼呢樣?當時在武昌、漢口的革命黨,總共還不足三百人,真正革命黨不過是幾十人,所有的槍,都沒有子彈,臨時到處搜索,只得到兩盒子彈,一共不過五十顆。革命黨分到了五十顆子彈,便在城內的工程營中發難,城外的炮兵營,立時響應,便拉兩門砲進城,遙攻總督衙門,趕走瑞澂,佔領武昌。至于當時駐在武昌的清兵,有第八鎮的新兵,有長江的海軍,又有巡防營的舊陸師,總共不下兩萬多人。革命黨祇用幾十個人,去打兩萬多人,可以說是用一個人打五百個人。廣州起義,用一個人打一百個人,結果是失敗。武昌起義,用一個人打五百個人,結果是成功。都是以極少數的人打極多數的人,在廣州是失敗,在武昌便成功。所以革命的奮鬭,不能一概而論。這種奮鬭,是古今中外各國兵法中所沒有的,只有革命歷
演講民國十三年六月四七五

史中,才有這種創例。我們繼續來革命,按步就班,便不能說用少數不能勝多數。諸位教員有從外國學來的,有從保定學來的,從前各國在陸軍學校所教授的學問,都是尋常的軍事學,此刻學成的先生,再教授學生,一定也是從前所學的普通軍事學。所以諸位學生,在這個學校內所學的學問,大概都是極尋常和極有規矩的普通軍事學。諸君專拿這種學問,可不可做革命軍呢?做革命軍的學問,不是專從學問中求出來的,是從立志中發揚出來的。諸君在求學的時代,當然要聽先生的指教,服從長官的命今,先生教了多少,便要明白多少。如果有絕頂聰明的人,或者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就是沒有絕頂聰明,只要把先生所教的學問,澈底了解,將來也有大用處。用諸君現在的情形和從前的革命黨比較:
從前的革命黨,都沒有受過狠多的軍事教育,諸君現在這個學校之內,至少還有六個月的訓練。從前的革命黨,只有手槍,諸君現在都有很好的長槍。從前革命黨發難,集合在一處地方的,最多不過是兩三百人,現在這個學校已經有了五百人。以諸君這樣好的根本,如果真有革命志氣,只用這五百人和五百枝槍,便可以做一件狠大的革命事業。
  軍隊之能不能夠革命,是在乎各位將士之有沒有革命志氣,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如果沒有革命志氣,不研究革命道理,像滿清末年所練的新軍、陸軍,都有狠精良的長槍大砲,海軍有狠堅固的戰艦和魚雷艇,到了武昌起義之後,都便歸革命黨所用。總而言之,革命是非常的事業;非常的事業,不可以常理論。從前留學日本和歐美各國的海陸軍學生,我們總是設法運動,要他們加入革命黨;但是有許多學生,總是不肯加入,始終反對革命。他們那些反對革命的有知識軍人,是甚麼心理呢?過細考查,就是他們都有一種成見,自以為是軍事專家。在我們革命黨主張用一個人打一百人,用一百人打一萬人,在他們受過軍事教育的人看起來,以為這是古今中外戰術中沒有的道理,如何可以成功呢?這個道理,我們不必深辯,只要看後來中國革命,推翻滿清,是誰造成呢?成功的時候,固然是有許多軍事家的贊助,但是窮脈(註六)溯源,說起原動力,還是由於極少數的革命黨所發起的。推到當時一般有知識的軍人,以為用極少數打敗極多數,是戰術中決不能成功的定案。因為不贊成這個道理,便不贊成革命。因為那些軍人,都不贊成革命,所以從前的革命黨,真有軍事知識的人,還是狠少。辛亥年革命之所以大告成功,是由於全國已經發生了革命之後,段祺瑞便結合一般軍人,聯名通電,贊成共和,才能夠達到推翻滿清的目的。革命黨因為降格相從,容納他們的意見,收羅這一般
國父全集四七六

軍人,以後才收軍事上的順利。所以辛亥年革命之成功,實在沒有真正軍事學識的軍人。大家總要記得:革命是非常事業,不是尋常事業,非常事業決不可以尋常的道理,一概而論。現在求學的時代,能夠學得多少便是多少,只要另外加以革命精神,便可以利用。如果沒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學到老,死記得滿腹的學問,總是沒有用處。我們現在才到這地開辦這個軍官學校,北方的官僚軍閥,老早便辦得有保定軍官學校和北京陸軍大學。用我們這個學校和他們的學校比較,他們學校之成立的時候狠久,人數狠多,器械又完全,我們這個學校所處的種種地位,都是比他們的差得遠。如果專就物質一方面來比較,又照常理論,我們怎麼能夠改造中國呢?不過北方的將領和兵士,集合在一處,成立軍隊,不是為升官發財,就是為吃飯穿衣,毫沒有救國救民的思想,和革命的志氣。在從前滿清的時候,是這一種將士,現在遺留到曹錕(註七)、吳佩孚的,也是這一種將士。我們沒有軍事學識的革命黨,從前既是能夠銷滅滿清,將來富有軍事學識的革命軍,更是能夠銷滅曹錕、吳佩孚。不過以我們現在所處的地位,要能夠銷滅曹錕、吳佩孚,根本上還要有革命的精神。若是沒有革命的精神,他們的人多械足,我們不但是不能夠消滅他們,恐怕反要被他們銷滅。俄國在六年之前,一經發動革命,便同時組織革命軍,以後着着進行,所以能夠銷滅舊黨和外來的敵人,大告成功。我們現在開辦這個學校,就是倣效俄國。中國革命有了十三年,到今天還要辦這種學校,組織革命軍,可見大凡建設一個新國家,革命軍是萬不可少的。
  諸君到這個學校來求學,又聽過了我今天這一番的講話,自然立志要做革命軍。立志做革命軍,先要有甚麼根本呢?要有高深學問做根本!有了高深學問,才有大膽量;有了大膽量,才可以做革命軍。所以做革命軍的根本,還是在高深學問。要造就高深學問,是用甚麼方法呢?造就高深學問的方法,不但是每日在講堂之內,要學先生所教的學問,還要舉一隅而三隅反,自己去推廣。在講堂之外,更須注重自修的工夫,把關於軍事學和革命道理的各種書籍及一切雜誌報章,都要參考研究。研究有了心得之後,一旦融會貫通,自然可以發揚革命的精神,繼續先烈的志願,舍身流血,造成中華民國的基礎,使三民主義完全實現,革命大告成功,像俄國一樣,我們中國才可以同世界各國並駕齊驅,中國的民族才可以永遠的生存于人類。假若革命不能成功,中國便要亡,四萬萬人便要滅種,國亡種滅,都是諸君自身的利害,
演講民國十三年六月四七七

這是不能不挽救的。要挽救這種危亡,只有革命軍,所以我們一定要開這個學校,要造成革命軍。革命軍是救國救民的軍人,諸君都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都擔負得有救國救民的責任。既是有了救國救民的責任,便要從今天起,先在學問上加倍去奮鬥,將來畢業之後,組織革命軍,對于共和的障碍,更是要同他們拚命,要能夠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這種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的本領,是靠甚麼為主呢?當革命軍的資格,是要用甚麼人做標準呢?簡單的說:就是要用先烈做標準,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舍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救國。像這個樣子,才能夠變成一個不怕死的革命軍人。革命黨的資格,就是要不怕死。要用甚麼方法才可以不怕死呢?這種方法,說來說去,還是要學先烈。我今天在這地同諸君講話,便是一個後死的革命黨。從前每次革命的時候,我常常參加,總沒有一次貪生畏死,但是每次流血,都沒有流到我的身上,所以今天還能夠同諸君講話,把不怕死的道理,口傳到諸君。我敢說革命黨的精神,沒有別的秘訣,秘訣就在不怕死。要能夠有這種大勇氣,在心理中就是視死如歸。以人生隨時都可以死,要死了之後,便能夠成仁取義。明白了這種道理,便能夠說死是我們所歡迎的。遇到了敵人的槍砲子彈,能夠速死,更是我們所歡迎的。有了這種大勇氣和大決心,我們便能夠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因為敵人的觀念,要生才以為是享幸福;我們的觀念,要死才以為是享幸福,一死便得其所。生死的觀念,在敵我兩方面的精神過於懸殊,自然不能對敵,自然是我們有勝無敗。
  這種以死為幸福,要求速死的道理,並不是憑空的理想,完全是事實。像從前日本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叫做陳天華,他發揚了革命的精神,還沒有到革命的時機,求死不得,便在日本投海而死,以死報中國。英國又有一位留學生,叫做楊篤生,也是因為明白了革命的道理,沒有革命的時機,不能做革命的事業,看到中國太腐敗,要以速死為享幸福,便在英國投海而死,以死報中國。像陳天華、楊篤生他們是甚麼人呢?他們就是革命黨,就是熱心血性的真革命黨。他們都是由於求死所而不得,所以迫到投海,實在是可惜。但是由陳天華、楊篤生兩個人投海的道理,便可以證明一般人,只要感受了革命的精神,明白了革命的道理,便可以視死如歸,以為革命而死是很高尚,狠難得和狠快樂的事。如果在戰場上,遇到了自己主義上的敵人,受敵人槍砲的子彈而死,當然更以為是死得其所了。從前的真革命黨,因為都有這種樂死的性質,所以敢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所以敢于屢次發難來革命,所以革命能夠成功。這種先例,是古今中
國父全集四七八

外兵書中所沒有的,只有革命史中,才有這種成例。這種成例,是非常的例子。我們要學這種非常的成例,便要有非常的志氣;有了非常的志氣,便能夠看破生死關頭,以死為幸福。如果人人都能夠以死為幸福,便能夠一百人打一萬人,用一萬人打一百萬人,若我們現在有一萬人的革命軍,馬上便可以定中國。因為此刻反對革命的全國軍隊,總共不過一百萬人。因為此刻我們沒有一萬人的革命軍,所以那般貪暴無道的軍閥,便敢于橫行全國,無惡不作,事事要害國,天天要推翻共和。我因為要維持共和,銷滅這般貪暴無道的軍閥,所以要諸君不怕死,步革命先烈的後塵。更要用這五百人做基礎,造成我理想上的革命軍。有了這種理想上的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中國便可以挽救,四萬萬人便不至滅亡。所以革命事業,就是救國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擔負這種責任。諸君都到這個學校內來求學,我要求諸君,便從今天起,共同擔負這種責任。
(註一) 據「週刊」第二十七期(民國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原標題為「總理對陸軍軍官學校開學訓詞」(季陶、貽孫同記)。今標題據「胡本」及「會本」。
(註二) 據「胡本」及「會本」增「其」字。
(註三) 原文為「都」,今據「胡本」及「會本」改。
(註四) 據「胡本」及「會本」增「人」字。
(註五) 據「會本」增「百」字。
(註六) 原文為「窮派」,今據「胡本」及「會本」改。
(註七) 原文為「曹琨」,今據「胡本」及「會本」改。下同。

言語文字的奮鬥(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在廣州中國國民黨宣傳講習所開學演講同志諸君:本黨自改組後,我們便着手開辦一個陸軍軍官學校。今晚上在此地,又開辦一個宣傳講習所。這兩件事,都是為本黨主義來奮鬥的事業。軍官學校是教學生用槍砲去奮鬥,這個講習所是教學生用言語文字去奮鬥。
  這兩種奮鬥事業,究竟是那一種更為重要呢?講到這一層,兩種都是很重要的。民國成立以來,我們黨人大多數都
演講民國十三年六月四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