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廣州清兵防備益嚴,風聲漸緊 detail

:::

廣州清兵防備益嚴,風聲漸緊

Download
0 times
Click
103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Life peroid
革命起義再接再厲武昌起義推翻專政
Title

廣州清兵防備益嚴,風聲漸緊

Republic of China year

民國紀元前一年

Sexagenary cycle

辛亥

AD annals

一九一一年

Old calendar month day

三月二十六日

New calendar month day

四月二十四日

Age

46

Abstract

黨人承運槍械之人,有陳鏡波者,乃李準令其投身革命黨偵探情報者也。彼將由頭髮船運進之槍百餘桿,子彈一批,報知李準。幸起事之期,及另行運進槍械子彈,為渠所不知。是日清吏防備更嚴。張鳴岐調巡防營入城,駐觀音山,居高臨下,極佔形勢。是日黨員中有倡議改期者,然種種籌劃已備,勢難再延,故興及少數同志,堅持不可,謂改期無異解散,前功盡棄,殊為可惜。是時又議趙聲所率二部分多外鄉人,易為清吏偵知,不如暫退駐香港。(註十七)是夜,胡漢民得黃興電曰:「省城疫發,兒女勿回家。」港中同志皆相顧失色。會議事機危迫,總宜孤注一擲。是夜有仍進省者,有暫留港者。(註十八)二十七日,姚雨平自港來省,然槍械仍未到齊,趙聲部已退駐香港。(註十九)張鳴岐、李準調巡防兩營回省,以三哨助守龍王廟高地。胡毅生提議展期,陳炯明從而和之。趙聲在省之代表宋玉琳亦贊同此說。姚雨平雖表反對,惟堅持須配槍枝五百桿,方能言戰。時槍枝接收者,不過七十餘桿耳。黃興痛心異常,決以一死拚李準,以謝海外華僑,而維黨人信譽,乃令各部選鋒速退,並保存槍械,以為後圖。此議一出,各部合前後退去者三百餘人。(註二十)僅餘少數選鋒,仍留城中不去。喻培倫、林文俱慷慨陳詞曰:「革命軍知有前進,不知有後退!事已至此,非我殺敵,即敵殺我,惟有同心合力,準備殺敵流血耳!」興以為然。(註二十一)二十八日,陳炯明、姚雨平偕至興處報告云:「李準調來三營,由順德返者,內皆同志,現泊天字碼頭,即可乘此機會。」陳、姚遂往與其人商定。不久即回復,言其人已決心。興意此三營若能反正,不患餘營不降。又巡警教練所有學生二百人皆決心相助,事當可成。下午三時半,興遂電趙聲部下,邀其來省,聲得電欣諾,所部來者頗眾。是夜商議次日進行方法,議定興由小東營出攻督署;陳炯明等攻巡警教練所;姚雨平收復小北門槍砲局,延新軍及防營入城;胡毅生攻大南門。定二十九日午後五時半發動。(註二十二)

Comment

(註十七) 黃興:「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之前因後果」(「黃克強先生全集」,四○頁,中央黨史會編輯,民國
五十七年十月初版,六十二年十月增訂,臺北)。
(註十八)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八二六頁。
(註十九) 黃興:「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之前因後果」。
(註二十) 黃興與胡漢民致譚德棟等同志報告書(「黃克強先生全集」,一五九頁);鄧慕韓:「孫中山先生傅
記」。
(註二十一) 莫紀彭:「報告幾段黃花岡故事」。
(註二十二) 黃興:「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之前因後果」;黃興與胡漢民致譚德棟等同志報告書(「黃克強先生全
集」,四○頁,一五九──一六○頁)。

Related names
宋玉琳李準林文林文俱姚雨平胡漢胡漢民胡毅胡毅生張鳴岐陳炯明陳鏡陳鏡波喻培倫黃興趙聲謝海
Related place names
南門香港順德廣州觀音山
Related proper nouns
革命軍革命黨新軍
Source

國父年譜

Volume

上冊

Page

0441-0442

Search term appears Page

 三月二十六日(四月二十四日)廣州清兵防備益嚴,風聲漸緊。
   黨人承運槍械之人,有陳鏡波者,乃李準令其投身革命黨偵探情報者也。彼將由頭髮船運進之槍百餘桿,子彈一批,報知李準。幸起事之期,及另行運進槍械子彈,為渠所不知。是日清吏防備更嚴。張鳴岐調巡防營入城,駐觀音山,居高臨下,極佔形勢。是日黨員中有倡議改期者,然種種籌劃已備,勢難再延,故興及少數同志,堅持不可,謂改期無異解散,前功盡棄,殊為可惜。是時又議趙聲所率二部分多外鄉人,易為清吏偵知,不如暫退駐香港。(註十七)是夜,胡漢民得黃興電曰:「省城疫發,兒女勿回家。」港中同志皆相顧失色。會議事機危迫,總宜孤注一擲。是夜有仍進省者,有暫留港者。(註十八)二十七日,姚雨平自港來省,然槍械仍未到齊,趙聲部已退駐香港。(註十九)張鳴岐、李準調巡防兩營回省,以三哨助守龍王廟高地。胡毅生提議展期,陳炯明從而和之。趙聲在省之代表宋玉琳亦贊同此說。姚雨平雖表反對,惟堅持須配槍枝五百桿,方能言戰。時槍枝接收者,不過七十餘桿耳。黃興痛心異常,決以一死拚李準,以謝
(註十七)黃興:「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之前因後果」(「黃克強先生全集」,四○頁,中央黨史會編輯,民國 五十七年十月初版,六十二年十月增訂,臺北)。
(註十八)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八二六頁。
(註十九) 黃興:「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之前因後果」。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四四一

海外華僑,而維黨人信譽,乃令各部選鋒速退,並保存槍械,以為後圖。此議一出,各部合前後退去者三百餘人。(註二十)僅餘少數選鋒,仍留城中不去。喻培倫、林文俱慷慨陳詞曰:「革命軍知有前進,不知有後退!事已至此,非我殺敵,即敵殺我,惟有同心合力,準備殺敵流血耳!」興以為然。(註二十一)二十八日,陳炯明、姚雨平偕至興處報告云:「李準調來三營,由順德返者,內皆同志,現泊天字碼頭,即可乘此機會。」陳、姚遂往與其人商定。不久即回復,言其人已決心。興意此三營若能反正,不患餘營不降。又巡警教練所有學生二百人皆決心相助,事當可成。下午三時半,興遂電趙聲部下,邀其來省,聲得電欣諾,所部來者頗眾。是夜商議次日進行方法,議定興由小東營出攻督署;陳炯明等攻巡警教練所;姚雨平收復小北門槍砲局,延新軍及防營入城;胡毅生攻大南門。定二十九日午後五時半發動。(註二十二)
(註二十)黃興與胡漢民致譚德棟等同志報告書(「黃克強先生全集」,一五九頁);鄧慕韓:「孫中山先生傅 記」。
(註二十一) 莫紀彭:「報告幾段黃花岡故事」。
(註二十二) 黃興:「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之前因後果」;黃興與胡漢民致譚德棟等同志報告書(「黃克強先生全 集」,四○頁,一五九──一六○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四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