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望於菲律賓人民者
所望於菲律賓人民者
談話
013/06/23
1924/06/23
59
所望於菲律賓人民者(註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在廣州大元帥府與菲律賓勞動界代表談話菲代表:斐列濱人民目前受治於斐列濱總督、斐島審計官及高等法庭法官之下,難望進步。蓋此等握權者非由斐人公舉,乃美國總統所委任,凡斐議會所立之法,彼等皆得否拒之也。
孫中山:此乃一國被別一國管理之結果,無論斐島受治於美,抑受治於日本,其結果皆如是耳!
菲代表:閣下對於斐人之自治能力意見如何?假使准斐島獨立之權握於閣下之手者,閣下今日即許吾人獨立否?
孫中山:余於斐島情形不甚明瞭,但吾意獨立必須賴陸海軍之實力,斐島之軍隊實力若何歟?若徒有自治之智慧,恐不足以救一國家。
菲代表:斐島並無陸海軍,僅有警察隊六千人。今之斐島陸軍乃美兵及斐人偵察隊所構成,直接歸美政府管轄者。閣下之意是否謂:斐人若不能自設陸軍或海軍足以抵禦別一國之攻擊者,則決不能得獨立之給予。換言之,因美國尚懷疑於許斐島以獨立,故斐島遂不能得獨立歟?
孫中山:中國現象君等寧不見之,弱國未有不遭強國侵陵之險者,苟無一強國擁衛君等,則君等必恒在他強國之侵略中。中國將來能否達到充分強大地位,足以保護東方諸弱小國,乃一疑問。二千年前,中國甚強,不獨雄踞東方,且威震歐洲。然中國既強,即以和平主義教訓世界,彼教各國弭戰,營和平生活,但當中國宣傳此種教訓,他國正在準備巨大陸軍海軍,遂成今日之結果。彼等見中國地大物博,為商業上之大好市場,而武備缺乏、文弱不振,遂劃分其土地,各占一勢力範圍。時勢至此,東方各民族非結一堅固同盟不可。最近之歐戰當在君等記憶中,然此並非世界最大及最後之戰,東方人民多於歐洲,倘吾人能團結一致,則力量亦必更強。中國有不少敵人,今國內不統一,對外對內均無實力,若不能得一相當適合之政府,將不能為謀國家任何幸福,而設立政府必自有實力始。
菲代表:管理貴國之權力本握於閣下之手,但閣下將此權力讓諸別一人。吾人以為,讓此權力之責任應由閣下負之。
孫中山:誠然。但余讓權之理由有歷史證明之。吾為此舉或係失策,但予信,無論何時吾人願將惡劣政府推翻,苟其願力充分強固,則必能達到目的。今之北京政府,與吾人從前經三十年之奮鬥而推倒者正復相同。其猶能保其地位者,純因他國為其後援,給與金錢、軍器之故。君等斐島人民只有美國一個主人,美人且優待君等,而我中國人有十八個主人,其地位之困難實遠過於斐列濱。吾人如欲脫離一切覊絆,必須經過許多實力之奮鬥,並須同時對付每一國家也。
菲代表:閣下以為日本對於斐島有無圖謀,倘美國許斐島獨立後,日本將起而佔據之乎?
孫中山:日本之欲佔斐島以及爪哇、婆羅洲、澳洲及中國,固無疑義,但彼此時有許多困難阻其進行。若美國目下許斐島獨立,日本或未必佔領該島;但若斐島未得獨立之前,日美兩國間發生戰爭,則我敢斷言日本必攻擊該島。彼擁有強大海軍,大與斐島接近,儘能惟意所欲,而使君等為最初犧牲者。
菲代表:閣下知否斐島及美國之政情,閣下信吾人能從美政府取得獨立乎?
孫中山:予料美國對於斐島之目的,與英人對印度、日人對高麗、荷人對爪哇之欲久佔不去者相同。總之,能一日保留其殖民地,則將一日不許其獨立。君等斐人,尤其勞動階級,必須努力工作,以圖進步。目下美國武力強盛,斐人不能以力敵,只得以和平方法要求獨立耳。
菲代表:願聞閣下對斐列濱人之贈言。
孫中山:吾頃已言之,君等必須努力研究,增進學問,使國民地位益加進步。全國同心協力,隨時準備,一致對外,此吾所望於斐島人民者也。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八月一日)「中山先生與斐島代表之談話」條。六月二十三日,菲律賓勞動界參加廣州國際勞
動會議代表五人,由廖仲愷陪同至大元帥府謁見孫先生。此談話原載於馬尼拉 Ang Araw 雜誌。斐列濱、斐島,今作菲律賓。
國父全集
第二冊
609-611
日本以前過於傾倒白人種之勢,對於白色民族少所顧慮。余企圖亞細亞民族之大同團結已三十年,因日人淡漠置之,遂未具體實現以至今日。使當時日本表示贊同,想不至如今次受美國極端的屈辱,日本對於美國態度之憤慨,固屬當然。然日本將以何種手段對抗之耶?今日之日本,恐非可威嚇美國者。雖已對美舉行示威運動,然以前此震災,國力受莫大之損失,戰爭必不可能。然舍此欲使美國被動的變更其態度,實無一物,其事甚明。故余此際所望於日本者,忍受此辱,退而靜謀亞細亞民族之大結合,俟黃色人種之團結完成,然後講求對於此次屈辱之方策,斯日本民族之憤激庶不徒勞,而有圓滿結果之一日。
美國此種態度正當與否,余不願明答。何則?蓋恐引起日本併吞高麗是否正當之反問也。為日本計,此際無論如何,惟有隱忍以圖國力之充實,並努力亞細亞民族之團結。至於此問題將來之進展如何,全屬未知之數。南方政府未嘗就此考慮何等之對策,局面之變化,殊非吾人所能預測。余關於中國移民排斥問題,亦無何等感想。中國今日毫無向外發展之餘力,非先專意以促內部之統一不可(下略)。
(註一) 據廣州「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四月三十日)「帥座對美排日案談話」。轉錄原文譯文。蓋美國聯邦參議院通過排日移民法案,日本輿論界一致主張採取強硬手段,日本記者走訪先生,先生表示意見如此。
有志竟成努力自強(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對廣東大學畢業學生訓詞
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峰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勗哉諸君,努力自強。
(註一) 據廣州「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廣大畢業紀盛」條。六月二十一日,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暨學生畢業式,先生所寫的訓詞,由胡漢民代為宣讀。
所望於菲律賓人民者(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在廣州大元帥府與菲律賓勞動界代表談話
談話民國十三年四月──六月六○九
菲代表:斐列濱人民目前受治於斐列濱總督、斐島審計官及高等法庭法官之下,難望進步。蓋此等握權者非由斐人公舉,乃美國總統所委任,凡斐議會所立之法,彼等皆得否拒之也。
孫中山:此乃一國被別一國管理之結果,無論斐島受治於美,抑受治於日本,其結果皆如是耳!
菲代表:閣下對於斐人之自治能力意見如何?假使准斐島獨立之權握於閣下之手者,閣下今日即許吾人獨立否?
孫中山:余於斐島情形不甚明瞭,但吾意獨立必須賴陸海軍之實力,斐島之軍隊實力若何歟?若徒有自治之智慧,恐不足以救一國家。
菲代表:斐島並無陸海軍,僅有警察隊六千人。今之斐島陸軍乃美兵及斐人偵察隊所構成,直接歸美政府管轄者。
閣下之意是否謂:斐人若不能自設陸軍或海軍足以抵禦別一國之攻擊者,則決不能得獨立之給予。換言之,因美國尚懷疑於許斐島以獨立,故斐島遂不能得獨立歟?
孫中山:中國現象君等寧不見之,弱國未有不遭強國侵陵之險者,苟無一強國擁衛君等,則君等必恒在他強國之侵略中。中國將來能否達到充分強大地位,足以保護東方諸弱小國,乃一疑問。二千年前,中國甚強,不獨雄踞東方,且威震歐洲。然中國既強,即以和平主義教訓世界,彼教各國弭戰,營和平生活,但當中國宣傳此種教訓,他國正在準備巨大陸軍海軍,遂成今日之結果。彼等見中國地大物博,為商業上之大好市場,而武備缺乏、文弱不振,遂劃分其土地,各占一勢力範圍。時勢至此,東方各民族非結一堅固同盟不可。最近之歐戰當在君等記憶中,然此並非世界最大及最後之戰,東方人民多於歐洲,倘吾人能團結一致,則力量亦必更強。中國有不少敵人,今國內不統一,對外對內均無實力,若不能得一相當適合之政府,將不能為謀國家任何幸福,而設立政府必自有實力始。
菲代表:管理貴國之權力本握於閣下之手,但閣下將此權力讓諸別一人。吾人以為,讓此權力之責任應由閣下負之。
孫中山:誠然。但余讓權之理由有歷史證明之。吾為此舉或係失策,但予信,無論何時吾人願將惡劣政府推翻,苟其願力充分強固,則必能達到目的。今之北京政府,與吾人從前經三十年之奮鬥而推倒者正復相同。其猶能保其地位者
國父全集六一○
,純因他國為其後援,給與金錢、軍器之故。君等斐島人民只有美國一個主人,美人且優待君等,而我中國人有十八個主人,其地位之困難實遠過於斐列濱。吾人如欲脫離一切覊絆,必須經過許多實力之奮鬥,並須同時對付每一國家也。
菲代表:閣下以為日本對於斐島有無圖謀,倘美國許斐島獨立後,日本將起而佔據之乎?
孫中山:日本之欲佔斐島以及爪哇、婆羅洲、澳洲及中國,固無疑義,但彼此時有許多困難阻其進行。若美國目下許斐島獨立,日本或未必佔領該島;但若斐島未得獨立之前,日美兩國間發生戰爭,則我敢斷言日本必攻擊該島。彼擁有強大海軍,大與斐島接近,儘能惟意所欲,而使君等為最初犧牲者。
菲代表:閣下知否斐島及美國之政情,閣下信吾人能從美政府取得獨立乎?
孫中山:予料美國對於斐島之目的,與英人對印度、日人對高麗、荷人對爪哇之欲久佔不去者相同。總之,能一日保留其殖民地,則將一日不許其獨立。君等斐人,尤其勞動階級,必須努力工作,以圖進步。目下美國武力強盛,斐人不能以力敵,只得以和平方法要求獨立耳。
菲代表:願聞閣下對斐列濱人之贈言。
孫中山:吾頃已言之,君等必須努力研究,增進學問,使國民地位益加進步。全國同心協力,隨時準備,一致對外,此吾所望於斐島人民者也。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八月一日)「中山先生與斐島代表之談話」條。六月二十三日,菲律賓勞動界參加廣州國際勞動會議代表五人,由廖仲愷陪同至大元帥府謁見孫先生。此談話原載於馬尼拉 Ang Araw 雜誌。斐列濱、斐島,今作菲律賓。
軍警衛民無忝厥職(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九日於檢閱廣東警衛軍廣州武裝警察及粤省商團授旗儀式後致訓詞欲保民權,在實民力。民力既充,不為威劫。人心以寧,公理斯真。撥亂反正,此為上策。維軍與警,衛民有責。
民能自衛,更宜扶植,勗爾有眾,自強不息。爰授此旗,煥如天日。軍魂所繫,守而弗失。捍衛閭閻,綏靖邦國。敬慎始終,無忝厥職。
談話 民國十三年六月 六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