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族國與國族:縱觀、橫剖與展望
研討會論文
「孫中山民族思想的省思:新世紀‧新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
走出族國與國族:縱觀、橫剖與展望
Away from the Predicament of Nation-State and National Ethnicity: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erspectives
孫中山民族思想的省思:新世紀‧新觀點
論文 (Paper)
2016/12/25
P071-P100
本文以「族國(nation-state)」與「國族(state - nation)」兩個較精細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概念,作歷史實況組合,先縱觀其一百多年以來四階段歷史演變的情境,同時注意理論內涵與實際運作的關係,接著在大範圍的中華世界之內,橫剖其所生民族主義帶來的衝擊和內部結構的變化,最後提出展望。
作者以孫中山革命理念為代表,觀察華人世界從第一階段:武裝革命期間的族國意識:第一期是原型而傳統的「排滿」族國意識,包含洪楊思想、體制內改革與體制外革命的趨避衝突;第二期是決志革命之後,將倒滿「族國情緒」換穿「西裝」(學來的西方民族主義)作為理論。在這一期之內,又有調整:把第一句誓詞「驅除韃虜」,改為「廢滅韃虜清朝」,其實私下還是激烈排滿。因此第一階段採取的是「小民族主義」,要以「(漢)族」來建「國」;走nation-state 的路。
第二階段再以孫中山為例,觀察他一旦建「國」,論調即大異從前:改倡state – nation(國族)主義。在單一國體之下,孫中山堅持以「中國人」為一族,故有新式「國族」主義。這階段的理論也分二期: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提出「五族共和」、「五族一家」口號,宣言:「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這是初階。民國九年開始為第二階,他揚棄五族的共和,呼籲仿效美國,組成一個「中華民族」。
第三階段孫去世之後,由蔣中正與毛澤東,一右一左的繼承者,在互鬥之間,共同發揚「中華民族」及「中國民族」的理論。他們的堅持,使這兩個詞至今仍為海內外華人所接受,特別是漢人。但是,有相對少數的海外(含臺灣、新加坡)華人,被要求「當地化」。尤其印尼萬隆會議後,中共對外精確且務實地主張華僑應落地生根。他們支持國族論,造成「華僑」因在地化,而轉成「華人」,以及「華裔」。此種身分結構改動極關鍵。作者繪圖加以分析。但因華人不減反增,故遭遇當地國也以國族論來對抗,甚至壓制。
俟入廿一世紀,各地族群多有拋棄族國,或國族的作法;跨族又跨國的華人也與時劇增。「不完全移民」成為世界新時尚;無數華人擁有多本護照或居留證。大異廿世紀,此時的「中華性」比「中國性」更受歡迎。這就是第四階段。
本文縱觀與橫剖之後,援用生物科技,展望整個華人世界,指出今天只有率先在邊陲的臺灣:用DNA 檢視,來突破國界、族界的藩籬,「走出族國與國族」;呼籲世界各國,各守其「境」,以共譜「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新樂章。
國立國父紀念館
臺北市
ISBN: 978-986-05-1266-3(平裝)
GPN: 101050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