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山田良政君建碑紀念辭 detail

:::

山田良政君建碑紀念辭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241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山田良政君建碑紀念辭

生平歷程
改組政黨進行北伐
文件類型

雜文

民國日期

008/09

西元日期

1919/09

國父年歲

54

全文內容

山田良政君建碑紀念辭(註一)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九月
君兄弟俱嘗致力於中國革命事業,而君以庚子惠州之役死,後十年而滿洲政府覆。初余以乙未圖粤不成,走海外,既休養數歲,黨力復振,余乃使鄭士良率先入惠州,余偕日本軍官多人,擬由香港潛往內地,君實隨行。已而姦人告密,不得登陸,乃復往日本,轉渡臺灣。時臺灣總督兒玉氏,以義和團亂作,中國北方陷于無政府狀態,則力贊余之計劃,且允為後援,余遂令鄭士良舉兵。士良率眾出攻新安、深圳,敗清兵,盡獲其械,轉戰於龍岡、淡水、永湖、梁化、白芒花、三多祝等處,所向皆捷,遂占領新安、大鵬至惠州、平海一帶沿海地,以待余與幹部人員之入,與武器之接濟。不圖惠州義師發動旬日,而日本政府更迭,新內閣總理伊藤氏對中國方針與前內閣異,則禁制臺灣總督不得與中國革命黨通,又禁武器出口及日本軍官投革命軍者,而余內渡之計劃,為之破壞,遂遣君與同志數人,往鄭軍報告情形,飭其相機便利行事。君間關至惠,已在起事後三十餘日矣,士良所部,連戰月餘,彈藥告盡,而集眾萬餘人,渴望幹部軍官及武器之至甚切,忽得君所報消息,不獲已,下令解散,間道出香港,隨者猶數百人。而君以失路為清兵所捕,遂遇害,蓋外國義士為中國共和犧牲者,以君為首。論者皆曰惠州之無功,非戰之罪,使日本政府仍守前內閣方針,則兒玉氏不至中變,即不為我援助,而武器出口及將校從軍者不為禁制,則余內渡之計劃不破,資以利器,復多知兵者為之指揮,方其時士氣方張,鼓行而前,天下事寧復可量。而革命軍無此挫折,則君斷不以不幸而被戕,抑不待論;然而君曾不以政府之忻厭為意,銜命冒險,雖死不辱,以殉其主義,斯真難能可貴者。民國成立七年,君弟純三郎始以君骨歸葬,今復為君泐石以示後人。君生平行誼,君之親族交遊能述之,無俟余言。余重惜君,故獨舉君死事本末表而出之,更為之祝曰:願斯人為中國人民自由奮鬥之平等精神尚有嗣於東國。中華民國八年九月、孫文。

注釋

(註一) 據黨史會藏原件照片(054/3)。

相關人名
山田良政伊藤兒玉鄭士良總理
相關地名
三多祝大鵬中國日本平海永湖白芒花香港梁化淡水深圳惠州新安滿洲臺灣龍岡
相關專有名詞
革命軍革命黨惠州之役義和團滿洲政府
出處

國父全集

冊數

第九冊

頁次

593-594

檢索詞出現頁次

數千年一脈相傳之專制為之推翻,有史以來未有之民國為之成立。然而八年以來,國際地位猶未能與列強並駕,而國內則猶是官僚舞弊,武人專橫,政客擣亂,人民流離者何也?以革命破壞之後而不能建設也。所以不能者,以不知其道也。吾黨同志有見於此,故發刊建設雜誌,以鼓吹建設之思潮,闡明(註二)建設之原理,冀廣傳吾黨建設之主義,成為國民之常識,使人人知建設為今日之需要,使人人知建設為易行之事功,由是萬眾一心以赴之,而建設一世界最富強最快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此建設雜誌之目的也。茲當發刊之始,予樂而為之祝曰:建設成功,中華民國之建設迅速成功。民國八年八月一日、孫文。
(註一) 據「建設」一卷一期(民國八年八月一日,上海出版)。
(註二) 原文為「展明」,今據「胡本」及「會本」改。

姚伯麟著「戰後太平洋問題」序(註一)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九月
  何謂太平洋問題?即世界之海權問題也。海權之競爭,由地中海而移於大西洋,今後則由大西洋而移於太平洋矣。
昔時之地中海問題,大西洋問題,我可付諸不知不問也;惟今後之太平洋問題,則實關於我中華民族之生存,中華國家之運命者也。蓋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國也;爭太平洋之海權,即爭中國之門戶權耳;誰握此門戶,則有此堂奧、有此寶藏也。人方以我為爭,我豈能付之不知不問乎?姚伯麟先生有鑒於此,特著「戰後太平洋問題」一書,以喚起國人之迷夢,俾國人知所遠慮,以免近憂焉。其救國之苦心,良足多也,故喜而為之序。中華民國八年九月、孫文。
(註一) 據吳拯寰編「中山全集」(民國十四年上海三民圖書公司出版),以下簡稱「吳本」。原標題為「戰後太平洋問題序」。

山田良政君建碑紀念辭(註一)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九月
  君兄弟俱嘗致力於中國革命事業,而君以庚子惠州之役死,後十年而滿洲政府覆。初余以乙未圖粤不成,走海外,既休養數歲,黨力復振,余乃使鄭士良率先入惠州,余偕日本軍官多人,擬由香港潛往內地,君實隨行。已而姦人告密
雜文民國八年八月――九月五九三

,不得登陸,乃復往日本,轉渡臺灣。時臺灣總督兒玉氏,以義和團亂作,中國北方陷于無政府狀態,則力贊余之計劃,且允為後援,余遂令鄭士良舉兵。士良率眾出攻新安、深圳,敗清兵,盡獲其械,轉戰於龍岡、淡水、永湖、梁化、白芒花、三多祝等處,所向皆捷,遂占領新安、大鵬至惠州、平海一帶沿海地,以待余與幹部人員之入,與武器之接濟。不圖惠州義師發動旬日,而日本政府更迭,新內閣總理伊藤氏對中國方針與前內閣異,則禁制臺灣總督不得與中國革命黨通,又禁武器出口及日本軍官投革命軍者,而余內渡之計劃,為之破壞,遂遣君與同志數人,往鄭軍報告情形,飭其相機便利行事。君間關至惠,已在起事後三十餘日矣,士良所部,連戰月餘,彈藥告盡,而集眾萬餘人,渴望幹部軍官及武器之至甚切,忽得君所報消息,不獲已,下令解散,間道出香港,隨者猶數百人。而君以失路為清兵所捕,遂遇害,蓋外國義士為中國共和犧牲者,以君為首。論者皆曰惠州之無功,非戰之罪,使日本政府仍守前內閣方針,則兒玉氏不至中變,即不為我援助,而武器出口及將校從軍者不為禁制,則余內渡之計劃不破,資以利器,復多知兵者為之指揮,方其時士氣方張,鼓行而前,天下事寧復可量。而革命軍無此挫折,則君斷不以不幸而被戕,抑不待論;然而君曾不以政府之忻厭為意,銜命冒險,雖死不辱,以殉其主義,斯真難能可貴者。民國成立七年,君弟純三郎始以君骨歸葬,今復為君泐石以示後人。君生平行誼,君之親族交遊能述之,無俟余言。余重惜君,故獨舉君死事本末表而出之,更為之祝曰:願斯人為中國人民自由奮鬥之平等精神尚有嗣於東國。
中華民國八年九月、孫文。
(註一) 據黨史會藏原件照片(054/3)。

「精武本紀」序(註一)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十月二十日
  自人類日進于文明,能以種種經驗,資用器具,而抵抗自然。至于今日人智所發明者,幾為古人夢想擬議所不到,蓋云盛矣。然以利用種種器具之故,漸舉其本體器官固有之作用,循用進廢退之公例而不免于淘汰,此近來有識者所深憂也。

國父全集 五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