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先生自倫敦抵巴黎,晤法內閣總理及外交部長 detail

:::

先生自倫敦抵巴黎,晤法內閣總理及外交部長

Download
0 times
Click
172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Life peroid
革命起義再接再厲武昌起義推翻專政
Title

先生自倫敦抵巴黎,晤法內閣總理及外交部長

Republic of China year

民國紀元前一年

Sexagenary cycle

辛亥

AD annals

一九一一年

Time remarks

十月初

Old calendar month day

十月初一日

New calendar month day

十一月二十一日

Age

46

Abstract

先生自倫敦取道法國東歸,過巴黎,曾往見其朝野之士,皆極表同情於先生,而尤以曾任法總理之克里孟梭(George Clemenceau克氏曾兩度出任總理,一次為一九○六──一九○九,一次為一九一七──一九二○)為最懇摯。(註一四三)法人米爾(Pierre Mille)為文學家及名記者;某日,其友皮西愛(Charles Paix Seailles)告之曰:「孫逸仙現在巴黎,予特邀友設宴,彼僅擅英語,汝為予翻譯可乎?」米爾允諾。席間先生和藹凝重,發言柔緩,反覆陳說救國之計畫。米爾與皮西愛好辯難,先生曰:「外人之不識中國,因中國較西方國家多四千餘年之歷史。」晤談歷四、五小時,予米爾之印象極為深刻,先生贈以簽名相片一幀。並請米爾為紹介於法外交部長畢恭(Stebhen Pichon)。米爾往見畢氏,代達先生之意,畢應曰:「予豈有不接見孫逸仙之理?中國現處如此狀況,無論何事,皆可猝發。孫氏計畫,汝疑其空泛?此實無關重要。要之彼已有一政黨,而此政黨即足以推翻滿清政府。」畢恭因與先生相晤,雙方對語,頗饒趣味,亦甚投契。畢氏曾任法駐北京公使,知中國事變甚詳,向先生提出各種問題,皆甚確切,先生所答亦極準確,絕無矯飾。先生復請米爾致意於當時在巴黎之俄國外交部長柴蘇諾夫(S.D. Sazonov),然柴未擬與先生會晤。(註一四四)先生曾於初二日(十一月二十三日),與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總裁西蒙(Stanislas Simon)會談,提出借款問題與革命展望,庚款問題,日俄同盟問題,列強與中國財政問題等,交換意見,作成紀錄。(註一四五)政治星期報記者往訪,即詢對中國內政外交之意見。先生曰:「中華共和國擬維持官話,為統一語言之基礎;而使國人研究各種實業科學,尤為新共和國之行政入手方法。英、法文亦可加入各種科學中,輔助華文之不足。中華共和國當編練國民軍,及組織民國完全財政部。新政府於各國通商一層,更為注意。當廢除與外人種種不便之障礙物,而新政府應將海關稅則重行編訂,務使中國有益,不能徒使西商獨受其利。總之,重訂稅則,亦須與西人和衷商議,決不使中國使債主有煩言也。」(註一四六)

Comment

(註一四三)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篇(「國父全集」第一冊,四二一頁)。
(註一四四) 民國二十二年八月十四日駐里昂辦事處搜集先生旅法史料,轉錄米爾:「關於孫逸仙先生的回憶」。按
畢恭生於一八五七年,其故鄉為亞尼來特(Arny Le Due),一八九七年始為駐北京法使,歷任克里孟梭及
白里安(Briand)內閣之外長。據米爾記載,先生與畢氏相晤,為大戰前數年,證以畢氏小史,則必在此時
無疑。
(註一四五) 陳三井:「法文資料中所見的孫中山先生」(「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二七五──二八九頁,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民國六十四年,臺北)。
(註一四六) 「國父全集」第二冊,四二六頁。

Related names
皮西愛汝為米爾西蒙克里孟梭孫逸仙柴蘇諾夫畢恭總理
Related place names
中國巴黎北京法國倫敦
Related proper nouns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國民軍滿清
Source

國父年譜

Volume

上冊

Page

0516-0518

Relate image

Search term appears Page

克定密派留日學生同盟會員朱芾煌為代表赴武漢,欲與黃興有所接洽。十月九日至漢口,持有汪兆銘介紹函,清軍第一軍總統馮國璋不明真象,竟執芾煌,袁克定馳書營救之。(註一四二)
十月初一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先生自倫敦抵巴黎,晤法內閣總理及外交部長。
   先生自倫敦取道法國東歸,過巴黎,曾往見其朝野之士,皆極表同情於先生,而尤以曾任法總理之克里孟梭(George Clemenceau克氏曾兩度出任總理,一次為一九○六──一九○九,一次為一九一七──一九二○)為最懇摯。(註一四三)
   法人米爾(Pierre Mille)為文學家及名記者;某日,其友皮西愛(Charles Paix Seailles)告之
(註一四二)胡適「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的『毅軍函札』中的袁克定給馮國璋的函札」之考訂:「袁函 營救朱君(芾煌),不得早於舊曆九月之尾,可能竟在十月初旬。」又同文附註據民國二年北京刊行之 「憲法新聞」第十期「黎副總統歷史」:「十月初,朱芾煌承項城(袁世凱)密意赴鄂通款,為國璋拘 執,幾殆。洎段祺瑞代將,一反國璋所為,與鄂軍府時通款曲,信使往返不絕於道矣。」(「中國現代 史叢刊」第一冊,二──四頁,吳相湘主編,正中書局印行,民國四十九年三月臺一版,六十四年十一 月臺三版,臺北)。據日本參謀本部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特報」(清國事變第二十五號)謂「十八日 (舊曆九月二十六日)又特派交涉員至武昌」。此「特派交涉員」是否為朱芾煌,待考。
(註一四三)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篇(「國父全集」第一冊,四二一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五一六

曰:「孫逸仙現在巴黎,予特邀友設宴,彼僅擅英語,汝為予翻譯可乎?」米爾允諾。席間先生和藹凝重,發言柔緩,反覆陳說救國之計畫。米爾與皮西愛好辯難,先生曰:「外人之不識中國,因中國較西方國家多四千餘年之歷史。」晤談歷四、五小時,予米爾之印象極為深刻,先生贈以簽名相片一幀。並請米爾為紹介於法外交部長畢恭(Stebhen Pichon)。米爾往見畢氏,代達先生之意,畢應曰:「予豈有不接見孫逸仙之理?中國現處如此狀況,無論何事,皆可猝發。孫氏計畫,汝疑其空泛?此實無關重要。要之彼已有一政黨,而此政黨即足以推翻滿清政府。」畢恭因與先生相晤,雙方對語,頗饒趣味,亦甚投契。畢氏曾任法駐北京公使,知中國事變甚詳,向先生提出各種問題,皆甚確切,先生所答亦極準確,絕無矯飾。先生復請米爾致意於當時在巴黎之俄國外交部長柴蘇諾夫(S.D. Sazonov),然柴未擬與先生會晤。(註一四四)先生曾於初二日(十一月二十三日),與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總裁西蒙(Stanislas Simon)會談,提出借款問題與革命展望,庚款問題,日俄同盟問題,列強與中國財政問題等,交換意
(註一四四)民國二十二年八月十四日駐里昂辦事處搜集先生旅法史料,轉錄米爾:「關於孫逸仙先生的回憶」。按 畢恭生於一八五七年,其故鄉為亞尼來特(Arny Le Due),一八九七年始為駐北京法使,歷任克里孟梭及 白里安(Briand)內閣之外長。據米爾記載,先生與畢氏相晤,為大戰前數年,證以畢氏小史,則必在此時 無疑。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五一七

見,作成紀錄。(註一四五)政治星期報記者往訪,即詢對中國內政外交之意見。先生曰:「中華共和國擬維持官話,為統一語言之基礎;而使國人研究各種實業科學,尤為新共和國之行政入手方法。英、法文亦可加入各種科學中,輔助華文之不足。中華共和國當編練國民軍,及組織民國完全財政部。新政府於各國通商一層,更為注意。當廢除與外人種種不便之障礙物,而新政府應將海關稅則重行編訂,務使中國有益,不能徒使西商獨受其利。總之,重訂稅則,亦須與西人和衷商議,決不使中國使債主有煩言也。」(註一四六)

 黨人曾省齋被推為蜀北都督,與清軍戰於順慶,受傷,退廣安。
   黨人曾省齋於九月初六日率隊逕取墊江,縣吏遁。省齋所部專收取槍械彈藥,對人民秋毫無犯,全城歡呼相賀。適有官款八萬餘起解,會黨王二沖等捲劫之,一鬨而散。省齋乃下令退卻,至大寨坪定行止。同志張觀風謂廣安有團練傳習所學生四百人,皆加入革命,教習十九皆同盟會員。乃派張超伯赴廣安,學生從來者二百人,教習五人,於是日懸旗募兵,擇少壯者留之,選二千餘人,編為一團二營,日夜訓練。二十一日誓師出發,連取大竹、渠縣、鄰水、
(註一四五)陳三井:「法文資料中所見的孫中山先生」(「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二七五──二八九頁,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民國六十四年,臺北)。
(註一四六) 「國父全集」第二冊,四二六頁。

國父年譜 民元前一年(一九一一) 四十六歲 五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