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福特邀請來華訪問函(譯文)
致福特邀請來華訪問函(譯文)
函電
013/06/12
1924/06/12
59
致福特邀請來華訪問函(譯文)(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二日
中華民國政府廣東總本部、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二日。
敬愛的福特先生拜啟:這封信的傳送者,黃仁嘉先生(註二)告訴我您想在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您真的會來的話,我一定覺得非常榮幸地歡迎您到中國的南方來。一般地說,南方是我們整個國家的人才、精力、與物質最豐富的地方。
我知道,同時也看到您在美國所表現的工業上與農業上的卓越實績。而我想您在中國也可以有同樣的成就――可能在規模上更浩大,更有效。因為在美國的工作,只注重在私人單獨方面的進展,但是您在中國會有美好的機會在一種持久性的新工業制度中盡量地發揮您的心意與理想。
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如果中國之經濟繼續不發達,更受國際間列強之壓迫與剝削,那麼中國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為了這個原因,我早於一九一九年歐洲休戰條約簽訂時就寫好了一篇中國工業發展之計劃,準備向列強在和平會議時提出。這個計劃已詳細記敘在我的新著作「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一書中。中文本在一九二一年出版於上海,英文本則在一九二二年出版於紐約。
我現在已感受到目前的各列強政府不會給中國任何希望。可是一位像您這樣堅強有為的企業家反而會給我們有無限的期待與信心。這就是我邀請您親自來中國細察研究一個第二十世紀中最艱難之問題的理由。您的忠實的孫逸仙敬啟。
(註一) 據謝淑媛譯「國父寫給福特的信」,「自由青年」五十二卷二期(民國六十三年八月出版)。
(註二) 由英文名音譯。
國父全集
第五冊
517-518
廣州楊總司令、韶州趙師長覽:何總指揮所部現抵翁源,業令即在該地暫事休息待命。仰飭駐在軍隊一體知照。大元帥、江。
(註一) 據廣州「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六月四日)及上海「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六月十一日)「帥令何軍在翁源待命」條。楊總 司令指楊希閔,趙師長指趙成梁,何總指揮指何成濬。
通告各軍何成濬部暫駐江村新街一帶整飭待命電(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八日
粤軍東路總指揮何成濬所部間關來粤,盛暑跋涉,自宜擇地休養,已令暫駐江村、新街一帶整飭待命令。除發外,仰即飭屬一體知照。
(註一) 據廣州「民國日報」(民國十三年六月十日)「何部暫駐江村之帥令」條。
致加拉罕派鄒魯為處理俄國部分庚款委員會成員函(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九日
現派廣東大學校長鄒魯任處理俄國部分庚款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鄒魯在途期間,由北京國立大學易培基教授代行其職。孫中山。六月九日。
(註一) 據蘇聯「國際生活」第十一期(一九五七年俄文版,李玉貞譯)。
致福特邀請來華訪問函(譯文)(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二日
中華民國政府廣東總本部、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二日。
敬愛的福特先生拜啟:這封信的傳送者,黃仁嘉先生(註二)告訴我您想在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您真的會來的話,我一
函電(下)民國十三年六月五一七
定覺得非常榮幸地歡迎您到中國的南方來。一般地說,南方是我們整個國家的人才、精力、與物質最豐富的地方。
我知道,同時也看到您在美國所表現的工業上與農業上的卓越實績。而我想您在中國也可以有同樣的成就――可能在規模上更浩大,更有效。因為在美國的工作,只注重在私人單獨方面的進展,但是您在中國會有美好的機會在一種持久性的新工業制度中盡量地發揮您的心意與理想。
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如果中國之經濟繼續不發達,更受國際間列強之壓迫與剝削,那麼中國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為了這個原因,我早於一九一九年歐洲休戰條約簽訂時就寫好了一篇中國工業發展之計劃,準備向列強在和平會議時提出。這個計劃已詳細記敘在我的新著作「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一書中。中文本在一九二一年出版於上海,英文本則在一九二二年出版於紐約。
我現在已感受到目前的各列強政府不會給中國任何希望。可是一位像您這樣堅強有為的企業家反而會給我們有無限的期待與信心。這就是我邀請您親自來中國細察研究一個第二十世紀中最艱難之問題的理由。您的忠實的孫逸仙敬啟。
(註一) 據謝淑媛譯「國父寫給福特的信」,「自由青年」五十二卷二期(民國六十三年八月出版)。
(註二) 由英文名音譯。
致張人傑介紹醫師李其芳函(註一)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五日
靜江兄鑒:內子回粤,稱兄病近來反劇,行動更不自由,殊用為念。茲有醫生李其芳,新由德國回來,醫學甚深,據稱近日德國發明新法,用藥注射,可愈此病。彼曾親見一病十二年不能行動者,不過一月便已醫愈。今請李君前來診視兄病,設法醫治。如能於一兩月內全愈,則請兄與李君一齊來粤為荷。至於醫金藥費,由此間擔任,兄不必再給也。
弟與李醫生詳談半日,深信其法為合理而妥善,想必能奏奇效,望兄亦深信而一試之,幸甚。此致,即候時祉。並祝速愈速愈。孫文。
(註一) 據黨史會藏原件影印(049/110)。
國父全集 五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