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致電粤、川、滇、黔、桂、湘各省都督、省長,促出師討逆
再致電粤、川、滇、黔、桂、湘各省都督、省長,促出師討逆
中華民國六年
一九一七年
六月八日
52
先生再致電廣東督軍陳炳焜、廣西陸榮廷及滇、黔、川、桂、湘各省督軍、省長、議會,略稱:「今日法律已失制裁之力,非以武力聲罪致討,殲滅羣逆,不足以清亂源,定大局。倪逆等所謂調和者,於進退失據之時,猶作以退為進之計。民國與叛逆不能兩存,擁護國會與調和不可兼得,望公等主持正義,尅日誓師,救此危局,作民保障。」(註二十一)
(註二十一) 「國父全集」第四冊,四八六──四八七頁。
國父年譜
下冊
0922-0923
力驅逐之。黎先後電請徐世昌、梁啟超調停,皆被謝絕,徬徨無計,全國頓成杌隉不安之象。(註十九)
五月三十一日眾議院議長湯化龍辭職,改選吳景濂繼任。
六月六日 電西南各省討逆救國。
是日先生與章炳麟聯名電兩廣巡閱使陸榮廷,雲南督軍唐繼堯,及西南各省督軍省長,討逆救國。略謂:「倪逆叛亂,附者八省。亦有意圖規避宣告中立者。……今之所謂中立者,果脫離何國何人何政府耶?若脫離民國,固當為四萬萬人所擯棄,若脫離總統、政府,亦與叛逆不殊。巧避作賊之名,以為叛人壅遏義師,是即謀叛各省之屏蔽,不應聽其巧詐,回避不攻,使叛人有所蔭庇。」(註二十)此電既發,廣東省長朱慶瀾即通電擁護中央,駐粤滇軍第一師師長張開儒、第二師師長方聲濤,亦通電討倪等,局勢為之一變。
六月八日 再致電粤、川、滇、黔、桂、湘各省都督、省長,促出師討逆。
先生再致電廣東督軍陳炳焜、廣西陸榮廷及滇、黔、川、桂、湘各省督軍、省長、議會,略稱:「今日法律已失制裁之力,非以武力聲罪致討,殲滅羣逆,不足以清亂源,定大局。倪逆
(註十九)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下冊),四九五──四九六頁;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 一○七○頁。按:兩書關於鄂督王占元之加入獨立與否,說法不同,玆據前者。
(註二十) 「國父全集」第四冊,四八六頁。
國父年譜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 五十二歲 九二二
等所謂調和者,於進退失據之時,猶作以退為進之計。民國與叛逆不能兩存,擁護國會與調和不可兼得,望公等主持正義,尅日誓師,救此危局,作民保障。」(註二十一)
六月九日海軍總長程璧光抵滬。
方督軍團之叛變也,海軍總長程璧光見事危迫,即電飭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率艦駐紮大沽,以備緩急。及叛軍會師天津,擬組織臨時政府,璧光乃於六月四日晨入見黎曰:「今叛督稱兵,圍困京邑,凌迫元首,危害國家。為大總統計,宜急離京暫避其鋒,免為要挾。西南各省,暴力所不逮,璧光願躬率艦隊,護我大總統南下,號召義旅,殲除橫逆。庶幾共和可保,國命有托,願大總統速行勿疑。」黎猶豫未決,璧光敦促再三,黎卒無行意。惟命璧光先行出京,集中艦隊,相機行事。
璧光於六月五日出京,瀕行,訪伍廷芳問計。廷芳告曰:「國事至此,若圖挽救,非一手一足之烈,孫中山、唐少川、岑雲階三君雖在野,未嘗一日忘國事;現皆居滬。君抵滬,必與計議,國事可為也。」璧光於九日抵滬,即謁先生請示,先生促其即行討逆,並勿以經費為慮。
璧光即召集林葆懌司令及各艦長會議,決即討逆為天下倡。(註二十二)
(註二十一) 「國父全集」第四冊,四八六──四八七頁。
(註二十二) 莫汝非:「程璧光殉國記」第三章(「革命文獻」第四十九輯,三六九──三七四頁,中央黨史會編 輯,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出版,臺北)。
國父年譜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 五十二歲 九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