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中山思想與臺灣佛教組織之社會福利觀的共通─以法鼓山為例 detail

:::

中山思想與臺灣佛教組織之社會福利觀的共通─以法鼓山為例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100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文件類型

本館出版品

題名

中山思想與臺灣佛教組織之社會福利觀的共通─以法鼓山為例

作者
張麗君
期刊

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

ISSN

1562-7896

出版頻率

季刊

單元

中山學園

出版西元年月日

2013/03

卷期

第33期

頁次

P003-015

關鍵詞
濟弱扶傾社會福利非營利組織人間佛教心靈環保
全文內容

  孫中山之社會福利思想以濟弱扶傾和社會平等的原則架構民生主義,其所形塑的的福利國家即是「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的理想社會,其在中國社會思想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另一方面,半世紀以來,全球非營利組織成長快速,臺灣非營利組織發展和全球化的軌跡大致相同,其中佛教團體無論在組織擴增和民眾參與度方面的進展十分顯著,佛教團體紛以「人間佛教」的核心目標,致力從事教化人心和社會福利相關工作,並且發揮一定功效。而在臺灣佛教團體中,法鼓山十分注重心靈淨化和社會關懷,其表現於社會福利的特色是以「心靈環保」為理念,提出社會所需的指引與協助,作法上採取主動走入人間。臺灣佛教組織的理念和中山思想的社會福利觀有諸多共通之處,孫中山的社會福利思想有崇高理想性和使命感,臺灣佛教非營利組織亦是如此,並皆由悲天憫人的慈悲心出發,強調眾生平等的理念,以積極作為來濟助弱勢群體,此也奠定了國家社會發展和諧穩定的基石。

出版者

國立國父紀念館

出版地

臺北市

備註

GPN:200900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