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民生主義均富思想的挑戰與機會:以臺灣21世紀初時期為例 detail

上一筆
:::

民生主義均富思想的挑戰與機會:以臺灣21世紀初時期為例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2 次數
點擊
842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民生主義均富思想的挑戰與機會:以臺灣21世紀初時期為例

題名(英)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Ideal of Equal Distribution of Wealth of the Doctrine of People's Livelihood - A Case Study of Taiwan during the Early 21th Century

作者
賴勇位
學校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

政治研究所

學位類別

碩士(Master)

出版年(西元)

2015

畢業年度(民國)

103

頁次

148

語言

中文

關鍵詞
民生主義臺灣發展均富貧富差距社會福利
關鍵詞(英)
Principle of LivelihoodTaiwan's developmentEqual distribution of wealthThe wealth gapSocial Welfare
目次

中/英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探討-----13
第二章 民生主義之均富思想-----27
 第一節 均富思想之起源-----27
 第二節 對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矯正-----35
 第三節 民生主義均富思想之途徑與政策原則-----41
 第四節 小結-----48
第三章 均富思想在臺灣的實踐-----49
 第一節 臺灣求均途徑之實踐-----49
 第二節 臺灣求富途徑之實踐-----56
 第三節 均富實踐之於社會安全建設-----70
 第四節 小結-----81
第四章 二十一世紀初臺灣均富理念的挑戰-----83
 第一節 貧富差距加劇之原因-----83
 第二節 貧富差距對社會安全的影響-----92
 第三節 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案-----100
 第四節 小結-----109
第五章 二十一世紀初臺灣均富理念的機會-----111
 第一節 基本生活保障的逐步完善-----111
 第二節 國民年金的開辦-----116
 第三節 租稅正義與財富重分配-----121
 第四節 小結-----127
第六章 結論-----129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1
 第三節 研究展望-----133
參考文獻-----13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1973。《國父全集第一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1973。《國父全集第二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國文化大學國父思想教本編著委員會編著,1989。《國父思想教本》。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王保和,1976。《資本主義》。臺北:帕米爾書店。
王錦堂,1992。《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臺北:東華書局。
王牧,2005。《新犯罪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白秀雄,1995。《民生主義福利社會之理論與實踐》。臺北:正中書局。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1975。《中華民國臺灣經濟建設六年計畫》。臺北:自印。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1。《中華民國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簡報》。臺北:自印。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3。《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臺北:自印。
朱廣福等編,1977。《孟子話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江文欽,1990。《民生主義均富理論與政策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吳榮義,1992。《均富的涵義與實踐》。臺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李潤沖,1965。《工業關係與人事管理》。香港:震旦圖書。
李漁叔註譯,1984。《墨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文朗,1993。《福利社會的省思》。臺北:幼獅文化。
杜文田,1970。《工業化與工業保護政策》。臺北: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印行。
周開慶,1954。《節制資本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周開慶,1978。《談六年經濟建設計劃》。臺北:自印。
周世輔,1975。《國父思想新論》。臺北:三民書局。
周世輔,1998。《國父思想要義》。臺北:三民書局。
周金聲,1982。《中國經濟發展史研究》。臺北:自印。
林紀東,1969。《刑事政策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鐘雄,1979。《西洋經濟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
芮和蒸、曹伯一等四人編著,1988。《國父思想》。臺北:華視文化公司。
易君博,1991。《政治理論語言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胡勝益,1975。《比較經濟制度》。臺北:正中書局。
侯家駒,1982。《中國經濟思想史》。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秦孝儀編,1965。《蔣總統對國父思想之實踐篤行與融會貫通》。臺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
秦孝儀主編,1989。《國父全集第一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秦孝儀主編,1989。《國父全集第二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秦孝儀主編,1989。《國父全集第三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高維昌,1971。《周秦諸子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高叔康編著,1974。《經濟學新辭典》。臺北:三民書局。
浦薛鳳,1974。《現代西洋政治思潮》。臺北:國立編譯館。
袁方主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學富文化。
孫健萍,2011。《臺灣國民年金政策之研究》。高雄:弘冠科技印刷。
張金鑑,1976。《政治學概要》。臺北:三民書局。
張春興,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書局。
張德粹,1979。《土地經濟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張維一,2006。《土地政策論述全集》。臺北:財團法人中國地政研究所。
張慶勳,2010。《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紀,2002。《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前景與展望積極因應全球化下社會風險與生活資源的重構結案報告》。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商鞅撰,嚴萬里校,1968。《商君書卷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商鞅撰,嚴萬里校,1968。《商君書卷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連震東,1967。《蔣總統與臺灣省的光復重建》。臺北:蔣總統對中國及世界之貢獻叢編編纂委員會。
梁啟雄撰,1974。《荀子柬釋》。臺北:河洛圖書。
國立編譯館主編,1984。《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本下冊》。臺北:幼獅文化、正中書局。
陸建華,2002。《中國社會問題報告》。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葉萬安,1981。《我國實施獎勵投資條利的背景及其要點》。臺北:自印。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湯慎之,1977。《現代經濟思潮》。臺北:黎明文化。
湯俊湘,1981。《經濟政策》。臺北:三民書局。
湯熙勇,1982。《從中國哲學思想論「均」、「富」、「教」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曾松友,1976。《社會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家駱主編,1981。《論語集釋下》。臺北:鼎文書局。
楊樹森,1984。《經濟學》。臺北:黎明文化。
詹火生,1991。《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臺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65。《臺灣光復廿年》。臺中:自印。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0。《臺灣光復三十五年》。臺中:自印。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0。《現代化福利社會的實現》。臺中:自印。
廖樞,1975。《國父社會安全制度》。臺北:幼獅文化。
劉明灝,1979。《國父均富論之理論與實踐》。臺北:正中書局。
劉鳳文,1981。《外匯貿易改革及貿易發展》。臺北:自印。
劉阿榮,1986。《民生主義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臺北:正中書局。
劉勝驥,2011。《方法論I:方法之建立》。臺北:巨流圖書。
蔡柏盈,2010。《從子句到結構: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蕭行易,1979。《西洋經濟思想史論》。臺北:正中書局。
魏萼,1981。《民生主義經濟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顏志龍,2011。《傻瓜也會寫論文》。臺北:五南圖書。
羅森棟,1990。《邁向經濟自由化之路》。臺中:臺灣省政府。
二、期刊論文
王剛、張慶旭,2010。〈論貧富差距對犯罪的影響〉,《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010卷第2期,頁122~125。
朱言明,2004。〈均富與否與社會治安〉,收錄於《第七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1~294。
任仲葉、沈建強,2005。〈完善財富分配,構建和諧社會〉,《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卷第4期,頁80~83。
江順裕,2012。〈談均富思想與產業創新之研究〉,收錄於《均富的理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103~116。
肖愛清、舒均治,2007。〈2000年以來台灣貧富差距問題研究〉,《商場現代化》,第509期,頁193~194。
余光華,2012。〈孫中山均富思想的現代啟迪〉,收錄於《孫中山思想與全球中國人的未來學術研討會》,頁419~424。
吳俊祿,2012。〈如何降低貧富差距及如何傳播均富觀念〉,收錄於《均富的理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133~136。
李淳一,2012。〈平均地權在台灣的實踐〉,收錄於《均富的理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57~73。
周茂春,2008。〈蕭錚先生與台灣土地改革事業〉,《歷史月刊》,第251期,頁112~116。
周陽山,2012。〈孫中山先生的均富理論〉,收錄於《均富的理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1~13。
洪墩謨、謝元坤,1988。〈民生主義在台灣的實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3卷第3期,頁106~131。
范錦明,2007。〈臺灣當前貧富差距問題〉,《臺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4期,頁151~157。
唐彥博,2010。〈從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談臺灣貧富差距課題〉,收錄於《孫中山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0。
張弦,1964。〈民生主義基本觀念的澄清〉,《復興崗學報》,第4期,頁189~210。
張弦,1989。〈民生主義與台灣經濟發展〉,《復興崗學報》,第42期,頁1~77。
莊輝濤,1991。〈分配的正義與中山先生的學說〉,《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頁135~170。
莊政,1992。〈國父民生主義思想起源與發展初探〉,《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1期,頁127~141。
陸民仁,1984。〈民生主義在臺灣地區的實踐〉,《中央月刊》,第16卷第9期,頁23~37。
陳曉明,2007。〈引發犯罪的社會結構因素分析〉,《甘肅政法學院學報》,第1期,頁98~104。
康宇、徐懷衛,2008。〈縮小我國貧富差距研究〉,《商場現代化》,第561期,頁377。
黃城、楊建基,2010。〈民生主義與發展型國家理論在臺灣實踐之評析〉,收錄於《孫中山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7~306。
黃淑芳,2012。〈從政治社會化觀點看均富政策的傳播〉,收錄於《均富的理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155~164。
葉萬安,1976。〈臺灣經濟發展階段性的回顧〉,收錄於《臺灣經濟發展方向及策略研討會論文集》,頁26~27。
葉萬安,1987。〈臺灣地區實踐民生主義的經驗成果與展望〉,《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7期,頁81~100。
程泰運,1987。〈均富的理想與實際:政府角色與政策之分析〉,《革命思想月刊》,第62卷第3期,頁24~28。
解宏賓,1988。〈蔣故總統經國與臺灣經濟發展的奇蹟〉,《中國經濟》,第449期,頁5~11。
童星,2004。〈孫中山均富思想與當代社會公平觀〉,收錄於《第七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5~279。
曾中明等著,2007。〈我國國民年金之規劃歷程〉,《社區發展季刊》,第116期,頁11~27。
彭立忠,2012。〈論均富的困難〉,收錄於《均富的理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25~40。
葛克昌,1991。〈租稅國危機及其憲法課題〉,《臺大法學論叢》,第20卷第2期,頁115~144。
葛克昌,1995。〈量能原則與所得稅法改革〉,《中原財經法學》,第1期,頁31~42。
葛克昌1996。〈社會福利給付與租稅正義〉,《臺大法學論叢》,第25卷第2期,頁139~175。
葛克昌,2002。〈租稅國─憲法之國體〉,《經社法制論叢》,第3期,頁135。
葛永光,2011。〈中山思想與台灣經驗〉,收錄於《孫中山思想與全球中國人的未來學術研討會》,頁51~68。
楊世雄,1993。〈公共福利概念在社會倫理學建構中之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6期,頁540~546。
楊義隆,2008。〈台灣光復後的土地改革〉,《空大學訊》,第395期,頁76~83。
廖雪珠,1981。〈從民生主義均富政策談節制私人資本〉,《中國經濟評論季刊》,第75、76期,頁37~40。
劉阿榮,2002。〈資訊落差與平等精義─知識經濟下的新貧富〉,收錄於《第五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41~453。
劉性仁,2009。〈論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經濟思想之實踐與對台灣發展之啓示〉,《明道通識論叢》,第7期,頁73~89。
黎淑惠,2012。〈均富理論的實踐〉,收錄於《均富的理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15~24。
賴兩陽,2003。〈經濟優先,社福更不能緩─全球化下社會政策的影響與出路〉,《社區發展季刊》,第102期,頁45~62。
蕭錚,1975。〈三十年來的土地改革〉,收錄於《臺灣光復三十年》,頁叁-1-1~叁-1-18。
蕭行易,1981。〈論民生主義均富社會在台灣的實現〉,《三民主義學報》,第5期,頁107~124。
蕭行易,1998。〈『民生主義』經濟理論基礎之探討〉,《三民主義學報》,第18期,頁1~13。
蕭麗卿,2006。〈由國民年金制度之爭議與難題談我國老年經濟保障制度之建立〉,《立法院院聞》,第34卷第10期,頁97~114。
鍾京佑,2012。〈均富實踐之可欲性探討:台灣貧富差距的現實與挑戰〉,收錄於《均富的理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41~56。
邊裕淵,1989。〈臺灣經濟發展之經驗〉,《實踐月刊》,第794期,頁7~20。
三、翻譯書籍
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1996。《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David Marsh與Gerry Stoker著,陳義彥等譯,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臺北:韋伯文化。
Gerhard E. Lenski著,謝晉宇、關信平、陳宗顯譯,1988。《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John Stuart Mill著,周憲文譯,1966。《經濟學原理下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James H. McMillan與Sally Schumacher著,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John Rawls著,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2001。《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Lester C. Thurow著,蘇育琪等譯,2003。《勇者致富》。臺北:天下文化。
Milovan Djilas著,中央日報譯,1979。《新階級:共產制度的分析》。臺北:中央日報社。
Thompson W.著,何慕李譯,1997。《最能促進人類幸福的財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William A. Scott著,李炳煥、黃澹哉、黃俊升合譯,1976。《經濟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
William Arthur Lewis著,何寶玉譯,1989。《發展計劃》。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W. Lawrence Neuman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文化。
四、學位論文
朱孟女,1994。〈民生主義均富思想之研究─兼論臺灣地區均富理想之實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思慧,2009。〈我國國民年金制度之分析與檢討〉。臺北: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婉婷,2010。〈我國國民年金制度規劃過程之政策網絡分析〉。嘉義: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豐懋,2014。〈從民生主義社會安全思想析論我國國民年金制度發展〉。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耀民,1992。〈民生主義經濟思想特質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良在,1986。〈民生主義均富途徑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五、報紙
何醒邦,2012年10月12日。〈浮洲合宜住宅近三成沒錢棄權〉,《聯合報》,版A2。
沈婉玉、陳文信,2010年10月12日。〈防建商養地 明年開徵空地稅〉,《中國時報》,版A10。
六、網路資料
〈103年第3週內政統計通報(102年底人口結構分析)〉,《內政部統計處》。參見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8057(瀏覽日期:民國104年3月25日) 。
〈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本文》。參見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015(瀏覽日期:民國103年9月22日) 。
〈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本文》。參見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65(瀏覽日期:民國104年2月5日) 。
〈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本文》。參見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64 (瀏覽日期:民國104年3月27日) 。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邁向公平、包容與正義的心社會〉,《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參見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264&pid=1991(瀏覽日期:民國104年1月26日)。
〈公教人員保險法〉,《銓敘部全球資訊網》。參見http://www.mocs.gov.tw/exhibits/invite_detail.aspx?Node=548&Page=1635&Index=3(瀏覽日期:民國104年4月10日) 。
〈平均地權條例〉,《全國法規資料庫》。參見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60009(瀏覽日期:民國104年1月22日) 。
〈社會救助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參見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8(瀏覽日期:民國104年1月27日) 。
〈社會福利〉,《行政院》。參見http://www.ey.gov.tw/state/news3.aspx?n=C75E5EE6B2D5BAEB&sms=F0866217F17BDF5F(瀏覽日期:民國104年4月10日) 。
〈所得、分配與貧窮之探討〉,《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參見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29593&ctNode=538&mp=4(瀏覽日期:民國104年3月2日)。
〈軍人保險條例〉,《臺銀人壽軍人保險專區》。參見http://www.twfhclife.com.tw/PDF/%E8%BB%8D%E4%BA%BA%E4%BF%9D%E9%9A%AA%E6%A2%9D%E4%BE%8B.pdf (瀏覽日期:民國104年1月26日) 。
〈被害調查〉,《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參見http://deptcrc.ccu.edu.tw/examine/(瀏覽日期:民國104年3月11日) 。
〈家庭收支調查〉,《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參見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971&ctNode=772(瀏覽日期:2015年5月17日)
〈院會紀錄─立法院第6屆第5會期第1次臨時會第2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參見http://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show_gaztext.hpg&sysid=E0741694(瀏覽日期:民國104年4月10日) 。
〈國民年金─國民年金簡介〉,《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參見http://www.bli.gov.tw/sub.aspx?a=DUbMXxAoFv4%3d(瀏覽日期:民國104年3月25日)。
〈國家(經濟)建設計畫沿革〉。參見http://ebooks.lib.ntu.edu.tw/1_file/CEPD/2/001.pdf(瀏覽日期:民國104年1月20日)。
〈勞保簡介〉,《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參見http://www.bli.gov.tw/sub.aspx?a=q58UpWBe19E%3d(瀏覽日期:民國104年1月26日)。
〈就業福祉之探討〉,《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參見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29593&ctNode=538&mp=4(瀏覽日期:民國104年2月27日)。
〈調高基本工資 維護勞動尊嚴〉,《苦勞網》。參見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4483(瀏覽日期:民國104年3月14日)。
亞伯拉罕‧馬斯洛,2014年7月22日。〈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MBA智庫百科》。參見http://wiki.mbalib.com/zh-tw/%E9%A9%AC%E6%96%AF%E6%B4%9B%E4%BA%BA%E7%B1%BB%E9%9C%80%E6%B1%82%E4%BA%94%E5%B1%82%E6%AC%A1%E7%90%86%E8%AE%BA(瀏覽日期:民國103年9月19日)。
王順民,2007年7月24日。〈國民年金上路之際,應兼具哪些觀念的充權教育!?─關於推動國民年金的人文思索〉,《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參見http://www.npf.org.tw/post/3/2700(瀏覽日期:民國104年4月10日)。
何建華,2010年12月17日。〈羅爾斯分配正義思想探析〉,《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參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445975/(瀏覽日期:民國103年9月29日)。
杜文田。〈我國經濟建設計劃〉。參見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RtFmrcu3u7EJ:kmweb.coa.gov.tw/Category/d.aspx%3FdocumentId%3D7532%26fileName%3DCOA06%25E6%2588%2591%25E5%259C%258B%25E7%25B6%2593%25E6%25BF%259F%25E5%25BB%25BA%25E8%25A8%25AD%25E8%25A8%2588%25E7%2595%25AB.pdf%26ver%3D2+%E6%88%91%E5%9C%8B%E7%B6%93%E6%BF%9F%E5%BB%BA%E8%A8%AD%E8%A8%88%E5%8A%83&cd=1&hl=zh-TW&ct=clnk&gl=tw(瀏覽日期:民國104年1月20日)。
沈美真、李炳南、劉玉山,2011年5月17日。〈糾正案字號100財正0023〉,《監察院全球資訊網》。參見http://www.cy.gov.tw/sp.asp?xdurl=./CyBsBox/CyBsR2.asp&ctNode=911(瀏覽日期:民國104年2月10日)。
孫克難,2008年5月。〈全面取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租稅減免之稅負分配影響評估〉,《中華經濟研究院》。參見http://www.cier.edu.tw/sp.asp?xdurl=publish/web/plan_content.asp&ctNode=99&tp=0967(瀏覽日期:民國104年2月24日)。
陳惠欣、孫珮瑛等四人,2013年1月。〈我國農地運用與變遷之研究〉,《行政院主計總處研究報告》。參見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4127101547ZX60WRZE.pdf(瀏覽日期:民國104年1月22日)。
厲以寧,2015年1月31日。〈三次分配理論〉,《MBA智庫百科》。參見http://wiki.mbalib.com/zh-tw/%E4%B8%89%E6%AC%A1%E5%88%86%E9%85%8D%E7%90%86%E8%AE%BA(瀏覽日期:民國104年3月31日)。

貳、外文部份
一、專書
Meier, Gerald M., 1976. 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cker, Howard and Harry Elmer Barnes, 1961. Social Thought from Lore to Scienc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Mansfield, Edwin, 1975. Microeconomics.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arrington, Michael, 1964. The Other America. New York: Macmillan.
Spicker, Paul, 1988. Principles of Social Welfare: An Introduction to Thinking About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Routledge.
Quinney, Richard, 1970. The Social Reality of Crim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二、期刊論文
Kuznets, Simon Smith, 1955.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5(1): 1-28.

備註

館方提供電子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