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心堅則不畏大敵 detail

:::

心堅則不畏大敵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274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題名

心堅則不畏大敵

生平歷程
二次革命與討袁護法
文件類型

演講

民國日期

005/09/30

西元日期

1916/09/30

國父年歲

51

全文內容

心堅則不畏大敵(註一)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九月三十日在上海歡迎從軍華僑大會演講
諸君:今日特設酌於此,為歸國從軍華僑洗塵,以表本黨酬謝諸君之熱心。抑此次華僑隊自海外萬里歸來,參加革命事業,不特為中華革命軍之光榮,於國民思想,亦大有關係。向來反對革命者,皆謂革命黨為無業遊民,迫於飢寒,不得已而謀革命。此種普通心理,歷久未盡銷除;不知革命黨人本意,乃為國家前途而為之,為圖四萬萬人子孫百世之幸福而為之。此志此目的,外人往往未了解,所以反對繁興。今得海外華僑歸來,參與革命事業,遂可一雪斯言,顯出革命黨非迫於飢寒,不得已而後為之。所以然者,諸君之在美洲、坎拿大,多係創有鉅業者,即其餘每月所入,換算中國銀,皆在百元以上,內地人一年之收入,未及此也。諸君舍此月收一二百元之事業,歸來參加革命事業,同甘共苦,備歷艱辛,誰迫使如是耶?其非以飢寒明也。當各華僑孑身赴美國、坎拿大時,或者飢寒迫之,亦不可料。然在今日歸來從軍,則決無飢寒迫之使歸也。乃為救此一國之人,使四萬萬人之子孫,享百世幸福而已。此事流布全國,足使國人皆知革命黨為提倡共和,贊成改革而來,其所希望者,乃國家之富強,而非以個人之利害為意矣。
此次從軍各華僑,以如上高尚之目的而來,組織此華僑隊,奮鬥於各地。偶值帝制消滅,袁世凱自死,舊官僚亦皆贊成共和,於是義軍要求恢復舊約法,即亦恢復之;義軍要求再開國會,即亦再開之;其他種種要求,略被承認。我輩最初目的雖未盡達,所志雖未盡行,而要不能不於此時為一停頓,告一結束,此亦始所不及料者也。當帝制之初發生,吾人均謂此為打倒舊習,造成真正共和之好機。然在今日,事實與本願相違,且此時更有假共和之說。然而國民實際已希望平和,政府已標贊成共和消滅帝制之幟以為政,則吾人自不能不收束。蓋真假之辨,端待將來之證據,現在不能懸揣以決之。人已公布贊成恢復共和制,強謂之偽,不可也,必先與以試驗之期間。吾黨收束武力,歸於平和,即與彼以一試驗之機會者也。執政者如誠意贊成共和,吾輩亦當以一國民之資格,贊助政府。藉其曰假,亦必俟確有證據,如袁之帝制自為,爾時自然召全國之反對也。惟今日人心實皆趨向共和,故即舊官僚中全無共和思想者,亦姑順人民之意,表示贊成。其為真偽,必待將來始知之。今日吾人縱極懸念於共和政治之前途,不得以此而遲我收束之舉也。
人多以為各省當袁氏死時,我革命軍尚有多數軍隊,何不留之以為維持共和制之用,而解散之?此實由於順應國民心理,苟執政者已贊成共和,我軍自應解散。若謂解散之後,恐共和亦隨之而倒,此則逆料執政者之不誠,今日我輩不能如是也。惟有順大勢之所趨,暫為監視。不必慮各省軍隊已散,將來難集也。且今日所有軍隊,固亦不必盡散,或有一部留存。就令並無武力存留,將來有為共和政治之敵者,憑公理以驅之,隨文明進步之潮流以行,無往不利。譬如共和二字,何嘗自具武力,而今日無人敢試為反對。袁世凱一試,敗且死矣。袁世凱豈無武力耶?袁猶幸早死耳,假其不死,其結果更不堪問,可明知也。彼有欲師袁以壞共和者,力不過袁,而國民擁護共和以反對之者,力必強於今日,其必不成,又何待言。此次華僑歸國效力者,美洲、南洋、呂宋、安南各地皆有,比之第一次革命時僅得少數之人,可謂極盛。然若更有破壞共和者,則歸來效命,以擁護共和者之數,必又盛於今時百十倍矣。擁護共和,不能全賴武力,須賴誠心魄力。諸君此次歸來,所志本在救國家,以圖子孫百世之福。而歸來未久,又見解散,舉其成績,似乎無甚昭著者。然當知此成績不著之中,已含有極大之好影響。即鼓動國人,使知諸君萬里歸來,不惜以一切供犧牲,為將來之模楷。則將來有需於維持共和者,國內之人,自興起者必甚多;國外之華僑,聞風慕效必更多。於是共和制永不覆滅,中國野心家,無所用其破壞之技,即有其人,吾人以誠心魄力,固足奠共和制於永固,不憂彼也。然諸君若以此次歸國,一無所表見,即歸解散,買舟歸去,不覺灰心,此則實為前途之一大危險。維持共和之力,本根於心,心堅則不畏大敵。前次所期,雖未悉就,吾人之心,豈可遽死。吾人自計平生功業,其可指數者,無大於建立此共和制。此共和一日存在,吾人一日為有不朽之業;一且傾覆,則吾輩真為一無所就矣。
今北京存約法,復國會,共和形式已具,縱非革命黨執政,仍不必有所顧慮。要之既曰共和,則凡贊成共和者皆可執政,吾人只排斥反對共和者。現執政者既為贊成共和之人,縱使非倡發共和制度之主張,或輸入共和思想者,仍當望之信之,使展其所能。若有反對共和之證,乃當起而鋤之耳。吾人之身心,既已許與革命黨,而求造成堅固之共和國家矣;吾人身心不死,則共和制度,亦當永存。故現在最可慮者,即吾人心之不堅。譬如諸君,當初自美洲歸來,一團熱誠,只為救國:今日解散,若間有一人,或以招待不周,或以事少成效,遂成自棄,灰心不問國事,此風一播,自敗其心力,令共和從此破壞,此則吾人不常存心共和,發揚其思想,使人共喻之、共守之、維持之、擁護之之所致也。
諸君為維持共和政體,發揚共和精神而歸,此時仍以一身赴美謀生,犧牲半年之時間精力,毫無所獲,或者到美之日,不無嗤笑其愚者。但諸君不妨問彼,諸君歸國之日,中國全國內地是否用洪憲紀元?今日是否已復為民國五年?以洪憲元年歸,而力復之為民國五年,功成返執故業,其光榮為何如?不圖絲粟之利,不慕尺寸之位,其高尚為何如?然則諸君可以反笑其人,益發揚共和之精神,以感化華僑。譬如現在在坎拿大華僑約五六萬人,在北美合眾國華僑約十萬人,合諸南美當過二十萬。歸國而有此高尚光榮之結果者,僅諸君百餘人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觀感研摩,其效至大。使諸君益發揮張大此主義,化彼南北美二十萬同胞,皆為維持共和之士,是則此一行也,以百人化數千倍之人,以後共和前途,當更鞏固矣。維持共和,首在維持此心。心不忘共和,國亦不變其為共和,雖有千百袁世凱,不能推倒也。何必有軍隊,始足擁護共和?假如今日軍隊不解散,其數不過十萬,華僑隊不過千數百人,其力未必能謂之無敵。惟以心力護此共和,則效力遠勝於武力矣。諸君初歸之意,本欲用武力耳。今雖因無用武力之地而停止,但不可遂以為此外便無救國之途。當發揮此心力,再出而之四方,不灰心,不想望,保守此氣,益擴充之。當思初發願回國時,是何心事?彼時熱血坌溢,不畏困難。今日雖當解散,仍須保此熱誠,以鞏固我共和。如其灰心,則國家危矣。須知以前,諸君欲為一軍人而戰鬥,今目的雖未達,而仍有奮鬥之事業,待諸君為之,不必手執武器,始為效命於國家也。
且有形之敵易制,無形之敵難防。有形之敵,如世所共擬指有陰謀破壞共和之嫌疑者,不過數人。嫌疑者固不必實,即令為實,亦復易與。何則?彼有形之敵人,為世所注目,其帥長皆為位置而生陰謀,其兵卒皆受僱傭而貪日給;若以必死之卒,成城之志,消滅翦除之,非難事也。故共和不畏世人之反對,而畏吾人自心之反對,此即無形之敵也。無論如何愛護共和者,一旦生怠惰退縮之心,或因事不成,愛護國人,成全國人,而國人不報,反侮之,傲之,而灰心;是為自心反對,即無由克服身外之敵。吾人之心,萬不可使有一時受無形之敵之侵入也。諸君既志在破有形之敵,從此更須猛自策厲,以對付無形之敵。無形之敵既消,則不論何時,有破壞共和者,必維持之使不墮,不必以執政者為憂也。
今中國國民四萬萬,其能明瞭了解共和之意義,有共和之思想者,尚不得謂多。其未了解並無此思想者,於共和深表反對,然彼之反對,亦以其心,未必以力也。欲使其心有共和思想,不為反對,必須以心感動之,同化之。如美國及坎拿大等地,華僑二十萬人,明共和之意思,有其思想者幾何人?感之,化之,使成為一擁護共和之人,其責任顧不重大歟?現時在美國、在坎拿大華僑贊成擁護共和者,什不得一。然而前時帝制之破壞,華僑實為一最大之力。彼官僚之所忌憚,半在華僑。以十分之一華僑,而猶有此效果,若能全數感化之,使成為擁護共和之人,則力量十倍矣。此其效果豈不大耶?故此次諸(註二)君歸國從軍,發揮華僑愛護共和之精神。雖未經大戰役,而恢復此民國五年之紀年,已為無形中之大成功。後此當知此無形成功之足重,建設前途,尚多艱難危險,若能堅(註三)其心不變,則將來有賴於諸君者正多也。

注釋

(註一) 據「中宣新編」。
(註二) 據「會本」增「諸」字。
(註三) 原文為「緊」,今據「會本」改。

相關人名
信之袁世凱
相關地名
上海上高中國北京安南南洋美洲
相關專有名詞
一次革命中華革命軍共和制度共和政體約法革命軍革命黨
出處

國父全集

冊數

第三冊

頁次

178-181

檢索詞出現頁次

再上海之所以為上海者,其經營舉不出上述各端,迄今吾國人無不樂趨斯土。凡有詢吾國之第一商場者,無不舉上海以對。試問上海果為吾國人經營之商場乎?抑外人所經營之商場乎?不特吾國人無詞以對,且轉增其惶愧之心。故兄弟今日之所望於寧波者,以寧波既有此土地,有此資力,苟能積極經營,則即不難為中國第二之上海,為中國自己經營模範之上海,是在諸君子勉為之耳。
(註一) 據「中宣新編」。
(註二) 原註民國二年,今據「會本」改。

心堅則不畏大敵(註一)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九月三十日在上海歡迎從軍華僑大會演講
  諸君:今日特設酌於此,為歸國從軍華僑洗塵,以表本黨酬謝諸君之熱心。抑此次華僑隊自海外萬里歸來,參加革命事業,不特為中華革命軍之光榮,於國民思想,亦大有關係。向來反對革命者,皆謂革命黨為無業遊民,迫於飢寒,不得已而謀革命。此種普通心理,歷久未盡銷除;不知革命黨人本意,乃為國家前途而為之,為圖四萬萬人子孫百世之幸福而為之。此志此目的,外人往往未了解,所以反對繁興。今得海外華僑歸來,參與革命事業,遂可一雪斯言,顯出革命黨非迫於飢寒,不得已而後為之。所以然者,諸君之在美洲、坎拿大,多係創有鉅業者,即其餘每月所入,換算中國銀,皆在百元以上,內地人一年之收入,未及此也。諸君舍此月收一二百元之事業,歸來參加革命事業,同甘共苦,備歷艱辛,誰迫使如是耶?其非以飢寒明也。當各華僑孑身赴美國、坎拿大時,或者飢寒迫之,亦不可料。然在今日歸來從軍,則決無飢寒迫之使歸也。乃為救此一國之人,使四萬萬人之子孫,享百世幸福而已。此事流布全國,足使國人皆知革命黨為提倡共和,贊成改革而來,其所希望者,乃國家之富強,而非以個人之利害為意矣。
  此次從軍各華僑,以如上高尚之目的而來,組織此華僑隊,奮鬥於各地。偶值帝制消滅,袁世凱自死,舊官僚亦皆贊成共和,於是義軍要求恢復舊約法,即亦恢復之;義軍要求再開國會,即亦再開之;其他種種要求,略被承認。我輩最初目的雖未盡達,所志雖未盡行,而要不能不於此時為一停頓,告一結束,此亦始所不及料者也。當帝制之初發生,
國父全集一七八

吾人均謂此為打倒舊習,造成真正共和之好機。然在今日,事實與本願相違,且此時更有假共和之說。然而國民實際已希望平和,政府已標贊成共和消滅帝制之幟以為政,則吾人自不能不收束。蓋真假之辨,端待將來之證據,現在不能懸揣以決之。人已公布贊成恢復共和制,強謂之偽,不可也,必先與以試驗之期間。吾黨收束武力,歸於平和,即與彼以一試驗之機會者也。執政者如誠意贊成共和,吾輩亦當以一國民之資格,贊助政府。藉其曰假,亦必俟確有證據,如袁之帝制自為,爾時自然召全國之反對也。惟今日人心實皆趨向共和,故即舊官僚中全無共和思想者,亦姑順人民之意,表示贊成。其為真偽,必待將來始知之。今日吾人縱極懸念於共和政治之前途,不得以此而遲我收束之舉也。
  人多以為各省當袁氏死時,我革命軍尚有多數軍隊,何不留之以為維持共和制之用,而解散之?此實由於順應國民心理,苟執政者已贊成共和,我軍自應解散。若謂解散之後,恐共和亦隨之而倒,此則逆料執政者之不誠,今日我輩不能如是也。惟有順大勢之所趨,暫為監視。不必慮各省軍隊已散,將來難集也。且今日所有軍隊,固亦不必盡散,或有一部留存。就令並無武力存留,將來有為共和政治之敵者,憑公理以驅之,隨文明進步之潮流以行,無往不利。譬如共和二字,何嘗自具武力,而今日無人敢試為反對。袁世凱一試,敗且死矣。袁世凱豈無武力耶?袁猶幸早死耳,假其不死,其結果更不堪問,可明知也。彼有欲師袁以壞共和者,力不過袁,而國民擁護共和以反對之者,力必強於今日,其必不成,又何待言。此次華僑歸國效力者,美洲、南洋、呂宋、安南各地皆有,比之第一次革命時僅得少數之人,可謂極盛。然若更有破壞共和者,則歸來效命,以擁護共和者之數,必又盛於今時百十倍矣。擁護共和,不能全賴武力,須賴誠心魄力。諸君此次歸來,所志本在救國家,以圖子孫百世之福。而歸來未久,又見解散,舉其成績,似乎無甚昭著者。然當知此成績不著之中,已含有極大之好影響。即鼓動國人,使知諸君萬里歸來,不惜以一切供犧牲,為將來之模楷。則將來有需於維持共和者,國內之人,自興起者必甚多;國外之華僑,聞風慕效必更多。於是共和制永不覆滅,中國野心家,無所用其破壞之技,即有其人,吾人以誠心魄力,固足奠共和制於永固,不憂彼也。然諸君若以此次歸國,一無所表見,即歸解散,買舟歸去,不覺灰心,此則實為前途之一大危險。維持共和之力,本根於心,心堅則不畏大敵。前次所期,雖未悉就,吾人之心,豈可遽死。吾人自計平生功業,其可指數者,無大於建立此共和制。此共和一日存
演講民國五年九月一七九

在,吾人一日為有不朽之業;一且傾覆,則吾輩真為一無所就矣。
  今北京存約法,復國會,共和形式已具,縱非革命黨執政,仍不必有所顧慮。要之既曰共和,則凡贊成共和者皆可執政,吾人只排斥反對共和者。現執政者既為贊成共和之人,縱使非倡發共和制度之主張,或輸入共和思想者,仍當望之信之,使展其所能。若有反對共和之證,乃當起而鋤之耳。吾人之身心,既已許與革命黨,而求造成堅固之共和國家矣;吾人身心不死,則共和制度,亦當永存。故現在最可慮者,即吾人心之不堅。譬如諸君,當初自美洲歸來,一團熱誠,只為救國:今日解散,若間有一人,或以招待不周,或以事少成效,遂成自棄,灰心不問國事,此風一播,自敗其心力,令共和從此破壞,此則吾人不常存心共和,發揚其思想,使人共喻之、共守之、維持之、擁護之之所致也。
  諸君為維持共和政體,發揚共和精神而歸,此時仍以一身赴美謀生,犧牲半年之時間精力,毫無所獲,或者到美之日,不無嗤笑其愚者。但諸君不妨問彼,諸君歸國之日,中國全國內地是否用洪憲紀元?今日是否已復為民國五年?以洪憲元年歸,而力復之為民國五年,功成返執故業,其光榮為何如?不圖絲粟之利,不慕尺寸之位,其高尚為何如?然則諸君可以反笑其人,益發揚共和之精神,以感化華僑。譬如現在在坎拿大華僑約五六萬人,在北美合眾國華僑約十萬人,合諸南美當過二十萬。歸國而有此高尚光榮之結果者,僅諸君百餘人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觀感研摩,其效至大。使諸君益發揮張大此主義,化彼南北美二十萬同胞,皆為維持共和之士,是則此一行也,以百人化數千倍之人,以後共和前途,當更鞏固矣。維持共和,首在維持此心。心不忘共和,國亦不變其為共和,雖有千百袁世凱,不能推倒也。何必有軍隊,始足擁護共和?假如今日軍隊不解散,其數不過十萬,華僑隊不過千數百人,其力未必能謂之無敵。惟以心力護此共和,則效力遠勝於武力矣。諸君初歸之意,本欲用武力耳。今雖因無用武力之地而停止,但不可遂以為此外便無救國之途。當發揮此心力,再出而之四方,不灰心,不想望,保守此氣,益擴充之。當思初發願回國時,是何心事?彼時熱血坌溢,不畏困難。今日雖當解散,仍須保此熱誠,以鞏固我共和。如其灰心,則國家危矣。須知以前,諸君欲為一軍人而戰鬥,今目的雖未達,而仍有奮鬥之事業,待諸君為之,不必手執武器,始為效命於國家也。
  且有形之敵易制,無形之敵難防。有形之敵,如世所共擬指有陰謀破壞共和之嫌疑者,不過數人。嫌疑者固不必實
國父全集一八○

,即令為實,亦復易與。何則?彼有形之敵人,為世所注目,其帥長皆為位置而生陰謀,其兵卒皆受僱傭而貪日給;若以必死之卒,成城之志,消滅翦除之,非難事也。故共和不畏世人之反對,而畏吾人自心之反對,此即無形之敵也。無論如何愛護共和者,一旦生怠惰退縮之心,或因事不成,愛護國人,成全國人,而國人不報,反侮之,傲之,而灰心;是為自心反對,即無由克服身外之敵。吾人之心,萬不可使有一時受無形之敵之侵入也。諸君既志在破有形之敵,從此更須猛自策厲,以對付無形之敵。無形之敵既消,則不論何時,有破壞共和者,必維持之使不墮,不必以執政者為憂也。
  今中國國民四萬萬,其能明瞭了解共和之意義,有共和之思想者,尚不得謂多。其未了解並無此思想者,於共和深表反對,然彼之反對,亦以其心,未必以力也。欲使其心有共和思想,不為反對,必須以心感動之,同化之。如美國及坎拿大等地,華僑二十萬人,明共和之意思,有其思想者幾何人?感之,化之,使成為一擁護共和之人,其責任顧不重大歟?現時在美國、在坎拿大華僑贊成擁護共和者,什不得一。然而前時帝制之破壞,華僑實為一最大之力。彼官僚之所忌憚,半在華僑。以十分之一華僑,而猶有此效果,若能全數感化之,使成為擁護共和之人,則力量十倍矣。此其效果豈不大耶?故此次諸(註二)君歸國從軍,發揮華僑愛護共和之精神。雖未經大戰役,而恢復此民國五年之紀年,已為無形中之大成功。後此當知此無形成功之足重,建設前途,尚多艱難危險,若能堅(註三)其心不變,則將來有賴於諸君者正多也。
(註一) 據「中宣新編」。
(註二) 據「會本」增「諸」字。
(註三) 原文為「緊」,今據「會本」改。

除盡假共和纔有真共和(註一)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三日在汕頭各界歡迎會演講
  兄弟今日道經汕頭,得與諸君相見一堂,是很難得的機會,甚願乘此機緣與諸位說幾句話。自中華民國開國,於今
演講民國五年九月――民國六年七月一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