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創設農學會於廣州,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 detail

:::

創設農學會於廣州,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107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生平歷程
興中會的成立
題名

創設農學會於廣州,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

民國紀年

民國紀元前十七年

干支紀年

乙未

西元紀年

一八九五年

舊曆月日

八月十八日

新曆(西曆)月日

十月六日

國父年歲

30

全文內容

時軍事計畫已定,由各人認定任務,分途進行。先生與楊衢雲擔任最多。當時劃分任務為二  大部:一香港後防由楊衢雲、陳少白、黃詠商、鄧蔭南擔任;一廣州發難,先生親率鄭士良、  陸皓東任之。先生至廣州,以醫術納交於當時之達官顯宦,頗受推重。先生高談時政,放言無  忌,雖語涉排滿,聞者僅以狂士目之,絕未介意。旋租得雙門底王家祠雲崗別墅為會所,創設  農學會以掩飾外界耳目,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書中有云:「說者徒羨其國(指泰西諸國)  多善政,吾則謂其國多士人。蓋中華以士為四民之首,此外則不列於儒林矣。而泰西諸國則不  然,以士類而貫四民。農夫也,有講求耕植之會;工匠也,有講求製器之會;商賈也,有講求  貿易之會。皆能闡明新法,著書立說,各擅專門,則稱之曰農士、工士、商士,亦非溢美之  詞。以視我國之農僅為農,工僅為工,商僅為商者,相去奚啻霄壤哉?欲我國轉弱為強,反衰  為盛,必俟學校振興,家絃戶誦,無民非士,無士非民,而後可與泰西諸國並駕齊驅,馳騁於  地球之上。若沾沾焉以練兵製械為自強計,是徒襲人之皮毛,而未顧己之命脈也。惡乎可?」  又曰:「某也,農家子也,生於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弱冠負笈外洋,洞悉西歐政教,近世  新學,靡不博覽研求。至於耕植一門,更為致力。誠以中華自古養民之政,首重農桑,非如邊  外以遊牧,及西歐以商賈強國可比。且國中戶口甲於五洲,倘不於農務大加整頓,舉行新法,  必至民食日艱,哀鴻遍野,其弊可預決者。故於去春,孑身數萬里,重歷各國,觀察治田墾地  新法,以增識見,決意出己所學,以提倡斯民。……今特剏立農學會於省城,以收集思廣益之  實效。」(註十四)當局不知底蘊者,亦多列名贊助。爰設分機關二處:一為城內雙門底聖教書樓後禮  拜堂,一為東門外鹹蝦欄張公館。其餘儲物及招待之所,省河南北無慮數十處,小輪亦購有二  艘。(註十五)東、西、北江同志,往來如織。先生與尢列長駐「雲崗別墅」,諸事悉由先生指揮。
先生所撰之農學會緣起書,亦為先生察觀西方國家之經驗以求救正中國教育之缺點。此一思  想,與去年五月上李鴻章書中所提出之「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之四大  綱,可謂一脈相承。近代經濟學家所提出之「教育、人力資源與經濟成長」(Education  Man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殊亦不出先生之觀點與原則也。論者謂先生所主張之  「無民非士,無士非民」之教育理想,亦即今日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所追求之目的也。(註十六)

注釋

(註十四) 「國父全集」第四冊,一二──一三頁,中央黨史會編訂,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版,臺北。
(註十五)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一),一七頁;「革命逸史」第四集,一○──一一頁。惟陳少白稱
     鹹蝦欄在南關而非東門外,似以陳說為是。見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革命先烈先進詩文選
     集」第三冊,總一二七二頁,中央黨史會編輯,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版,臺北)。
(註十六) 參閱黃季陸:「一項珍貴的贈與──蔣廷黻先生對教育與國力的看法」(「傳記文學」八卷五期,民國
     五十五年五月號)。

相關人名
尢列李鴻章益之陳少白陸皓東黃詠商楊衢雲鄧蔭南鄭士良
相關地名
中國北江河南香港廣州
相關專有名詞
農學會
出處

國父年譜

冊數

上冊

頁次

0088-0089

檢索詞出現頁次

 八月十八日(十月六日)創設農學會於廣州,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
   時軍事計畫已定,由各人認定任務,分途進行。先生與楊衢雲擔任最多。當時劃分任務為二大部:一香港後防由楊衢雲、陳少白、黃詠商、鄧蔭南擔任;一廣州發難,先生親率鄭士良、陸皓東任之。先生至廣州,以醫術納交於當時之達官顯宦,頗受推重。先生高談時政,放言無忌,雖語涉排滿,聞者僅以狂士目之,絕未介意。旋租得雙門底王家祠雲崗別墅為會所,創設農學會以掩飾外界耳目,撰刊緣起書,廣徵同志。書中有云:「說者徒羨其國(指泰西諸國)多善政,吾則謂其國多士人。蓋中華以士為四民之首,此外則不列於儒林矣。而泰西諸國則不然,以士類而貫四民。農夫也,有講求耕植之會;工匠也,有講求製器之會;商賈也,有講求貿易之會。皆能闡明新法,著書立說,各擅專門,則稱之曰農士、工士、商士,亦非溢美之詞。以視我國之農僅為農,工僅為工,商僅為商者,相去奚啻霄壤哉?欲我國轉弱為強,反衰為盛,必俟學校振興,家絃戶誦,無民非士,無士非民,而後可與泰西諸國並駕齊驅,馳騁於地球之上。若沾沾焉以練兵製械為自強計,是徒襲人之皮毛,而未顧己之命脈也。惡乎可?」
  又曰:「某也,農家子也,生於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弱冠負笈外洋,洞悉西歐政教,近世新學,靡不博覽研求。至於耕植一門,更為致力。誠以中華自古養民之政,首重農桑,非如邊外以遊牧,及西歐以商賈強國可比。且國中戶口甲於五洲,倘不於農務大加整頓,舉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艱,哀鴻遍野,其弊可預決者。故於去春,孑身數萬里,重歷各國,觀察治田墾地
國父年譜民元前十七年(一八九五)三十歲八八

新法,以增識見,決意出己所學,以提倡斯民。……今特剏立農學會於省城,以收集思廣益之實效。」(註十四)當局不知底蘊者,亦多列名贊助。爰設分機關二處:一為城內雙門底聖教書樓後禮拜堂,一為東門外鹹蝦欄張公館。其餘儲物及招待之所,省河南北無慮數十處,小輪亦購有二艘。(註十五)東、西、北江同志,往來如織。先生與尢列長駐「雲崗別墅」,諸事悉由先生指揮。
   先生所撰之農學會緣起書,亦為先生察觀西方國家之經驗以求救正中國教育之缺點。此一思想,與去年五月上李鴻章書中所提出之「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之四大綱,可謂一脈相承。近代經濟學家所提出之「教育、人力資源與經濟成長」(EducationMan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殊亦不出先生之觀點與原則也。論者謂先生所主張之「無民非士,無士非民」之教育理想,亦即今日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所追求之目的也。(註十六)
(註十四)「國父全集」第四冊,一二──一三頁,中央黨史會編訂,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版,臺北。
(註十五)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一),一七頁;「革命逸史」第四集,一○──一一頁。惟陳少白稱鹹蝦欄在南關而非東門外,似以陳說為是。見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革命先烈先進詩文選集」第三冊,總一二七二頁,中央黨史會編輯,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版,臺北)。
(註十六) 參閱黃季陸:「一項珍貴的贈與──蔣廷黻先生對教育與國力的看法」(「傳記文學」八卷五期,民國五十五年五月號)。

國父年譜 民元前十七年(一八九五) 三十歲 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