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執信發起募助李萁歸葬費引
與朱執信發起募助李萁歸葬費引
雜文
006/02
1917/02
52
與朱執信發起募助李萁歸葬費引(註一)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二月
故友李君萁,字祺礽,號介齡,陽江人。素負大志,有奇氣,奔走國事十餘年,艱苦備嘗不稍懈,卒以乙卯秋殉於新寧、陽江毘連之紫蘿山。先是君旅美洲、小呂宋、南洋各地,辦理同盟會事,至廢棄所業不顧。辛亥三月二十九粤垣之役,偕黃克強出生入死,同人皆以為勇。二次革命失敗後,君憤袁氏專橫,在新寧陽江毘連之那琴首倡義師,組織完善,乃竟死於是役。是役也,殉者數人,而君之死事尤慘。雖然烈士不忘喪其元,在君之志亦已遂矣;第同志等覩其身後蕭條,妻若子孑然無依,雖經同志略為佽助,藉免飢寒,而其子伯振等痛厥考殉難新寧,蓬蒿藁塟,揆以附身附棺之義,首邱歸本之文,良用坎然,此則為人子者之最深慘痛者也!今擬扶厥考櫬歸塟陽江,惟經費頗鉅,全仗籌措,茲由孫中山、朱執信兩先生提倡捐助,同人等知交有素,義重脫驂,是烏可恝然視之哉?曰:一死一生,乃見交情。今介齡先烈長已矣,將惡乎用吾情!是在有以翼厥子、妥先靈、彰先烈,以風示來茲而已,此豈非同志諸君所深許而樂為相助者乎?是為引。民國六年二月穀旦。
發起人:孫中山、朱執信、周之貞、陳融、謝己原、古湘勤、李海雲、林拯民、陳永惠、林森、胡漢民、
廖仲愷、李煜堂、胡毅生、杜貢石、林直勉、雷廕棠、李思轅、霍勝剛、葉夏聲。
(註一) 據黨史會藏「李介齡先烈事略」鉛印本(230/1014)。原標題為「募助李介齡先烈歸葬費引」。
國父全集
第九冊
586-587
愛,物與民胞,以廣賢母之仁。夫如是而去病為人益用竺實,節母賢孝益以光輝,寧非顯榮其親之至計乎?不然,蹈履頗側,以危厥身,志慮苟且,以辱厥親,吾知雖甚盛德,亦弗蔭茲,夫又何恃而不恐懼也哉?既以勗去病,遂書之石,俾過斯地者知矜式焉。係以銘曰:玄黃剖判,兩儀攸分,媼壤滋植,冰蟾代明。命不常融,道無終否,蒙難艱貞,事迺有濟。猗嗟陳母,千乘之英,孝侔齊女,節陶嬰。寡鵠休歌,丸熊益勵,翼卵完巢,綢繆庶幾。遭時板蕩,倬彼弘謀,用財自衛,倚柱沉憂。遺孤彬彬,徽音用嗣,我銘其幽,永詔來禩。中華民國六年一月一日、前南京臨時大總統香山孫文撰、南林周覺書。
(註一) 據黨史會藏「陳母倪節孝君墓碑銘並敘」墨拓(054/8)。
與朱執信發起募助李萁歸葬費引(註一)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二月
故友李君萁,字祺礽,號介齡,陽江人。素負大志,有奇氣,奔走國事十餘年,艱苦備嘗不稍懈,卒以乙卯秋殉於新寧、陽江毘連之紫蘿山。先是君旅美洲、小呂宋、南洋各地,辦理同盟會事,至廢棄所業不顧。辛亥三月二十九粤垣之役,偕黃克強出生入死,同人皆以為勇。二次革命失敗後,君憤袁氏專橫,在新寧陽江毘連之那琴首倡義師,組織完善,乃竟死於是役。是役也,殉者數人,而君之死事尤慘。雖然烈士不忘喪其元,在君之志亦已遂矣;第同志等覩其身後蕭條,妻若子孑然無依,雖經同志略為佽助,藉免飢寒,而其子伯振等痛厥考殉難新寧,蓬蒿藁塟,揆以附身附棺之義,首邱歸本之文,良用坎然,此則為人子者之最深慘痛者也!今擬扶厥考櫬歸塟陽江,惟經費頗鉅,全仗籌措,茲由孫中山、朱執信兩先生提倡捐助,同人等知交有素,義重脫驂,是烏可恝然視之哉?曰:一死一生,乃見交情。今介齡先烈長已矣,將惡乎用吾情!是在有以翼厥子、妥先靈、彰先烈,以風示來茲而已,此豈非同志諸君所深許而樂為相助者乎?是為引。民國六年二月穀旦。
發起人:孫中山、朱執信、周之貞、陳融、謝己原、古湘勤、李海雲、林拯民、陳永惠、林森、胡漢民、廖仲愷、李煜堂、胡毅生、杜貢石、林直勉、雷廕棠、李思轅、霍勝剛、葉夏聲。
國父全集 五八六
(註一) 據黨史會藏「李介齡先烈事略」鉛印本(230/1014)。原標題為「募助李介齡先烈歸葬費引」。
祭黃興文(註一)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四月十四日
惟公之生,為眾所瞻仰,遠邇所震驚,羣豎所疑忌,國家所尊崇。惟公之死,疑者信之,親者哭之,無老無幼,無新無舊,皆知今日中國不可無此人。嗚呼!是非得喪,本無足論。公殫一生之心血,歷二十餘載之艱辛,身涉萬險,政經三變,國勢猶如此,將來或更不止如是也。公雖賷志以歿,公之目豈暝。文等今日遙望哭公,遵禮祭公,身雖衰老,志猶如昔。起四千餘年之古國,挽四百兆渙散之人心,是猶賴公在天之靈。公志其可作耶,尚有以鑒之。嗚呼,痛哉!尚饗。
(註一) 據上海「民國日報」(民國六年四月二十二日)。致祭日期為同年同月十四日。
趙公璧著「同盟演義」序(註一)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四月三十日
自余始創同盟會,暨於滿清之覆,中間不過七年耳,至誠所至,金石為開,況乎人乎!然同盟會之誓約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僅去滿清,安能以為止境?此吾人所以於元二之間,力謀團結民黨,組織政黨內閣,以固民國之基,而為平均地權政策之準備也。蓋同盟會之四綱,有一不具,吾人不敢告勞。其後雖有所遷就,改用國民黨之稱,吾人目的,固未嘗變也。同盟會之成,多賴海外華僑之力,軍餉胥出焉。及滿清既覆,人人皆自以為有不世之功;而華僑類不自伐,惟吾深知同盟會中非有華僑一部分者,清室無由而覆,民國無由而建也。華僑不自言功者,蓋知救國真為天職,不事矜舉;抑亦知夫四綱之未具,責有未盡而然者乎?五六年來,始於義而終於利者,亦數見矣,而華僑與之者獨希,此亦殆由其經歷熏習與諸政客有異歟!趙君公璧作同盟演義,以俳體寫當時信史,而於華僑之義概,尤致意焉,庶乎其可以勸於今而信於來茲矣。茲又使人惕然於四綱之未具,民國猶危也,於其刊行也序以遺之。
民國六年四月三十日。
雜文 民國六年二月――四月 五八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