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參加創立教友少年會,並發表「教友少年會紀事」專稿 detail

:::

參加創立教友少年會,並發表「教友少年會紀事」專稿

學習筆記 勘誤意見
下載
0 次數
點擊
123 次數
詮釋資料說明
生平歷程
家世與求學
題名

參加創立教友少年會,並發表「教友少年會紀事」專稿

民國紀年

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

干支紀年

辛卯

西元紀年

一八九一年

舊曆月日

二月十八日

新曆(西曆)月日

三月二十七日

國父年歲

26

全文內容

教友少年會於是日在香港創立,會所名「培道書室」,為教友談道論文之地,教中俊秀四十  餘人與會。是年上海廣學會出版之「中西教會報」第五冊刊有先生署名「後學孫日新稿」之  「教友少年會紀事」,述該會創設宗旨及理想云:
「辛卯之春,二月十八日,同人創少年會於香港,顏其處曰『培道書室』。中設圖書、玩  器、講席、琴臺,為公暇茶餘談道論文之地;又復延集西友於晚間在此講授專門之學。蓋以聯  絡教中子弟,使毋荒其道心,免漸墮乎流俗,而措吾教於磐石之固也。
溯夫聖道之傳諸我邦,始於唐代,當時風行海內,上下尊崇,帝皇勅以建寺,庶士樂而朝  宗,固不可謂不盛矣!乃竟如種之播乎磽地,苗之長於棘中,一時即英華發外,浸假而本實消  磨,奕祀而後泯滅無存,此豈非人心之未植道種之失培者乎!嘗讀景教殘碑,輒為之唏噓不  已。方今中西輯睦,聖道昌明,歐洲教士航海而來,復傳聖道於我邦,印書建堂遍乎直省,數  十年來,日見興盛。然而人心不一,磽沃無常,習俗移人,邪僻易染,世情奸惡,窄路難循。  始非不虔心恪守,及乎與世周旋,多為所誘。趨勢利,慕聲名,竟致諱道媚人,猥投時尚,此  真為吾教之大可憂也。
日自出山中,游學海繳(徼),每詢教會興衰。當聞某文人,某職道,其幼固從游於教中而  虔心向道者,乃一旦顯達,則隨俗毀譽,忌道如仇。嗚呼!是豈道之不足重哉,亦適以見其人  之可羞耳。又每見教中子弟與惡少交游,以致流入邪途而不悟。父兄雖作道干城,而子弟之邪  淫莫挽,斯可慨矣!夫人不能無交游也,朱赤墨黑默移於不覺,習焉成性,善惡斯分,少年交  游,詎可不慎哉!此培道會所由設也。甚矣!道之不可無培也。一人所守之道,固可由漸而  失;一代所尊之道,亦莫不由漸而亡。景教其足鑒已。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有善機以  誘,掖良法以奮興,安望其固守而毋替也哉。此會之設,所以杜漸防微,消邪偽於無形,培道  德於有基。集俊秀於一室,交游盡屬淳良,備琴書於座右,器玩都成雅藝。從此耳濡目染,有  不潛移默化,油焉奮興,發其苗於沃壤,結實以百倍者乎!是晚為開創之夕,同賀盛舉,一時集者四十餘人,皆教中俊秀。日叨從其列,喜逢千古未有之盛事。又知此會為教中少年之不可少者,望各省少年教友亦有仿而行之,故不辭謭陋,謹書之以告同道。」(註一)

注釋

(註一) 陳建明:「孫中山早期的一篇佚文─『教友少年會紀事』(「近代史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

相關人名
孫日新
相關地名
上海香港歐洲
相關專有名詞
中西教會報培道書室教友少年會教友少年會紀事廣學會
出處

國父年譜

冊數

上冊

頁次

0060-0061

檢索詞出現頁次

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清光緒十七年,辛卯(西曆一八九一年)
先生二十六歲

 肄業香港西醫書院。

 二月十八日(西曆三月二十七日)參加創立教友少年會,並發表「教友少年會紀事」
專稿。
   教友少年會於是日在香港創立,會所名「培道書室」,為教友談道論文之地,教中俊秀四十餘人與會。是年上海廣學會出版之「中西教會報」第五冊刊有先生署名「後學孫日新稿」之「教友少年會紀事」,述該會創設宗旨及理想云:
   「辛卯之春,二月十八日,同人創少年會於香港,顏其處曰『培道書室』。中設圖書、玩器、講席、琴臺,為公暇茶餘談道論文之地;又復延集西友於晚間在此講授專門之學。蓋以聯絡教中子弟,使毋荒其道心,免漸墮乎流俗,而措吾教於磐石之固也。
   溯夫聖道之傳諸我邦,始於唐代,當時風行海內,上下尊崇,帝皇勅以建寺,庶士樂而朝宗,固不可謂不盛矣!乃竟如種之播乎磽地,苗之長於棘中,一時即英華發外,浸假而本實消磨,奕祀而後泯滅無存,此豈非人心之未植道種之失培者乎!嘗讀景教殘碑,輒為之唏噓不已。方今中西輯睦,聖道昌明,歐洲教士航海而來,復傳聖道於我邦,印書建堂遍乎直省,數十年來,日見興盛。然而人心不一,磽沃無常,習俗移人,邪僻易染,世情奸惡,窄路難循。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二十一年(一八九一) 二十六歲 六○

始非不虔心恪守,及乎與世周旋,多為所誘。趨勢利,慕聲名,竟致諱道媚人,猥投時尚,此真為吾教之大可憂也。
   日自出山中,游學海繳(徼),每詢教會興衰。當聞某文人,某職道,其幼固從游於教中而虔心向道者,乃一旦顯達,則隨俗毀譽,忌道如仇。嗚呼!是豈道之不足重哉,亦適以見其人之可羞耳。又每見教中子弟與惡少交游,以致流入邪途而不悟。父兄雖作道干城,而子弟之邪淫莫挽,斯可慨矣!夫人不能無交游也,朱赤墨黑默移於不覺,習焉成性,善惡斯分,少年交游,詎可不慎哉!此培道會所由設也。甚矣!道之不可無培也。一人所守之道,固可由漸而失;一代所尊之道,亦莫不由漸而亡。景教其足鑒已。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有善機以誘,掖良法以奮興,安望其固守而毋替也哉。此會之設,所以杜漸防微,消邪偽於無形,培道德於有基。集俊秀於一室,交游盡屬淳良,備琴書於座右,器玩都成雅藝。從此耳濡目染,有不潛移默化,油焉奮興,發其苗於沃壤,結實以百倍者乎!
   是晚為開創之夕,同賀盛舉,一時集者四十餘人,皆教中俊秀。日叨從其列,喜逢千古未有之盛事。又知此會為教中少年之不可少者,望各省少年教友亦有仿而行之,故不辭謭陋,謹書之以告同道。」(註一)

(註一) 陳建明:「孫中山早期的一篇佚文─『教友少年會紀事』(「近代史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

國父年譜 民元前二十一年(一八九一) 二十六歲 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