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經宮崎寅藏及平山周介紹與梁啟超相晤,在犬養毅寓商討合作,因康有為反對未實現 detail

:::

經宮崎寅藏及平山周介紹與梁啟超相晤,在犬養毅寓商討合作,因康有為反對未實現

Download
0 times
Click
310 times
Metadata directions
Life peroid
興中會的成立
Title

經宮崎寅藏及平山周介紹與梁啟超相晤,在犬養毅寓商討合作,因康有為反對未實現

Republic of China year

民國紀元前十四年

Sexagenary cycle

戊戌

AD annals

一八九八年

Time remarks

Old calendar month day

九月十二日

New calendar month day

十月二十六日

Age

33

Abstract

秋八月,清慈禧太后下詔廢除新政,大興黨獄,康有為得英國軍艦掩護,倉卒逃香港。欲避地日本;聞清廷將任李盛鐸為駐日公使,大懼,乃央宮崎求助於大隈內閣。(註八)尋由宮崎護送至東京。同時王照、梁啟超亦匿居北京日使館,由平山保護出險,已先至。犬養毅與宮崎等以康、梁亦因謀革新而遭放逐,咸勸與先生聯合。先生與陳少白念彼此均為逋客,且同為國事盡瘁,方法雖異,目標相同,擬親往慰問,藉敦友誼。康冥頑不悟,竟以帝師自居,妄稱身奉清帝衣帶詔,未便與革命黨首領往還,託辭不見。事為犬養所知,雅不欲中國新黨人士意存隔閡,遂約康、梁與先生及陳少白同至其早稻田寓所會談。屆期康又爽約,梁獨至。先生與梁啟超及犬養、少白四人圍坐共話。犬養以不諳華語,陪坐至夜三更以後,先告辭回房安眠,三人繼續談話,彼此各抒對時局意見,討論合作方法甚詳。梁允與康有為商量後,再為答復。兩日後,先生派少白偕平山至康寓造訪,康、梁出見,在座尚有王照、徐勤、梁鐵君三人。少白痛言滿清政治腐敗,非推翻改造,無以救中國,勸其改絃易轍,共襄革命。康正襟危坐,故示矜持,並大言曰:「今上聖明,必有復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無論如何不能忘記,惟有鞠躬盡瘁,力謀起兵勤王,脫其禁錮瀛台之厄,其他非余所知,祇知冬裘夏葛而已。」少白反覆辯論,無法挫其驕氣。會王照揭露所稱「衣帶詔」之詐偽,康恨之刺骨,並遷怒少白,兩黨遂無融合之望。(註九)

Comment

(註八) 時大隈重信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犬養毅任文部大臣,均主中日親善政策,對中國維新黨派及革命派人
    士咸盡力聯繫。
(註九) 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革命先烈先進詩文選集」第三冊,總一二八九──一二九○頁);馮
    自由:「戊戌後孫康二派之關係」(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七二──七四頁,商務印書館發
    行,民國二十八年六月初版,長沙)。

Related names
犬養毅王照平山周李盛鐸宮崎寅藏徐勤康有為梁啟超梁鐵君陳少白慈禧太后
Related place names
中國日本北京平山早稻田東京香港
Related proper nouns
革命黨復辟滿清
Source

國父年譜

Volume

上冊

Page

0137-0138

Relate image

Search term appears Page

聞」改名之「九州日報」開始翻譯連載「清國革命黨領袖孫逸仙幽囚錄」。(註七)
九月十二日(十月二十六日)經宮崎寅藏及平山周介紹與梁啟超相晤,在犬養毅寓商討合作,因康有為反對未實現。
   秋八月,清慈禧太后下詔廢除新政,大興黨獄,康有為得英國軍艦掩護,倉卒逃香港。欲避地日本;聞清廷將任李盛鐸為駐日公使,大懼,乃央宮崎求助於大隈內閣。(註八)尋由宮崎護送至東京。同時王照、梁啟超亦匿居北京日使館,由平山保護出險,已先至。犬養毅與宮崎等以康、梁亦因謀革新而遭放逐,咸勸與先生聯合。先生與陳少白念彼此均為逋客,且同為國事盡瘁,方法雖異,目標相同,擬親往慰問,藉敦友誼。康冥頑不悟,竟以帝師自居,妄稱身奉清帝衣帶詔,未便與革命黨首領往還,託辭不見。事為犬養所知,雅不欲中國新黨人士意存隔閡,遂約康、梁與先生及陳少白同至其早稻田寓所會談。屆期康又爽約,梁獨至。先生與梁啟超及犬養、少白四人圍坐共話。犬養以不諳華語,陪坐至夜三更以後,先告辭回房安眠,三人
(註七)陳鵬仁譯:「宮崎滔天書信與年譜──辛亥革命之友的一生」,八六頁,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初版,臺北。
(註八) 時大隈重信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犬養毅任文部大臣,均主中日親善政策,對中國維新黨派及革命派人士咸盡力聯繫。

國父年譜 民元前十四年(一八九八) 三十三歲 一三七

繼續談話,彼此各抒對時局意見,討論合作方法甚詳。梁允與康有為商量後,再為答復。兩日後,先生派少白偕平山至康寓造訪,康、梁出見,在座尚有王照、徐勤、梁鐵君三人。少白痛言滿清政治腐敗,非推翻改造,無以救中國,勸其改絃易轍,共襄革命。康正襟危坐,故示矜持,並大言曰:「今上聖明,必有復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無論如何不能忘記,惟有鞠躬盡瘁,力謀起兵勤王,脫其禁錮瀛台之厄,其他非余所知,祇知冬裘夏葛而已。」少白反覆辯論,無法挫其驕氣。會王照揭露所稱「衣帶詔」之詐偽,康恨之刺骨,並遷怒少白,兩黨遂無融合之望。(註九)

 十月二十二日(十二月五日)李提摩泰函謝纘泰,暢論中國時事。
   李提摩泰博士(Dr.Timothy Richard)自上海致書謝纘泰,對中國時事有所論列,略謂:
  「挽救中國之問題,余願盡力相助;惟滿人拒絕光明,不欲友愛之外人相助,且有中國聞人印行文件,瀆辱西方之著名人物。彼等學習外人之海陸軍備,又開掘礦產,冀獲得資財,以便驅逐外人於中國境外。滿人高級官吏,皆有此等不友誼之行為,及深惡痛絕外人之意見,實使上
(註九)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革命先烈先進詩文選集」第三冊,總一二八九──一二九○頁);馮自由:「戊戌後孫康二派之關係」(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七二──七四頁,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二十八年六月初版,長沙)。

國父年譜 民元前十四年(一八九八) 三十三歲 一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