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詳目顯示 》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館藏登錄號:048926
論文名稱: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之解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Dis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Ideology
作者:傅錫誠(Fu, Hsci-Cheng)
指導教授:葛永光(Ger, Yeong-Kuang)
學校: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類別:博士(Doctor)
論文出版年(西元):2001
畢業年度(民國):民國090年
頁數:239
語文:中文
關鍵詞(中):意識型態政治意識型態開放的政治意識形態中國民族主義台灣
全文檔案:親愛的使用者您好!提醒您下載全文時,請先登入您的會員帳號。點我登入
自序/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其理論基礎
第三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組成成分與結構
第四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型塑
第五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變遷
第六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書目
目次: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研究動機、文獻檢討與研究主旨-----1
  第二節 研究途徑、研究方法與架構-----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9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其理論基礎-----21
  第一節 意識型態的涵義與類型-----21
    一、描述-分析的涵義-----22
    二、否定-貶損的涵義-----27
    三、積極-肯定的涵義-----41
  第二節 政治意識型態意義與性質-----45
  第三節 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定義-----48

第三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組成成分與結構-----51
  第一節 組成成分與結構-----51
  第二節 中國民族主義的組成成分與結構-----56
  第三節 台灣民族主義的組成成分與結構-----66
  第四節 「中國意識」、「台灣意識」與「中國民族主義」、「台灣民族主義」-----78

第四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型塑-----83
  第一節 政治意識型態家、統治階層與政治意識型態的型塑-----84
  第二節 國家與政治意識型態的型塑-----87
  第三節 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型塑-----89

第五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變遷-----113
  第一節 造成政治意識型態變遷的原因-----113
  第二節 台灣政治意識型態的變遷-----116
  第三節 台灣政治意識型態變遷之解析-----142

第六章 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149
  第一節 要終結的是什麼-----149
  第二節 要解構的是什麼-----152
  第三節 要重構的是什麼-----156

第七章 結論-----169

附錄
  附錄一-----177
  附錄二-----178

參考書目-----183
  一、中文部份:中文專書、期刊、報紙-----183
  二、西文部份:西文專書、期刊及(或)其中文譯本-----209
  三、工具書-----223

表次與圖次
表一 暫時歸納出來的二類意識型態-----10
圖一 政治意識型態結構圖-----51
圖二 台灣民族主義與中國民族主義光譜圖-----57
參考文獻:參考書目
(說明:當我們表達年代時,使用「民國」或使用「西元」,雖然是一種習慣,但是其中亦可能帶有國家認同的意含。雖然,認同中華民國者,並不一定必然會使用「民國」,但是不認同中華民國者,如中共或台獨的基本教義派,則一定不會使用「民國」。這是值得觀察的有趣現象。因而本論文在註明「出版時間」時,特別按照出版者原註明的方式來表達,不予以統一。)
一、中文部份:中文專書、期刊、報紙
卜大中編
(民68) 《中國時報系列專欄之2-台灣經驗與中國統一》,台北:時報。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
(民67) 《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
于治中
1996 〈論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台灣研究季刊》,卷期23,頁183-21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民83) 《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
197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印
(民71) 《本團重要文獻》。
(不詳) 《團務工作座右銘》。
王光正
(民86) 〈意識形態競爭的理論性初探--「歷史會有終結嗎?」〉,《問題與研
究》,卷期36:7,頁73-85。
王甫昌
1993 〈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張茂桂等著,《族群
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53-100。
(民84) 〈族群政治並非唯一選擇:我是中國人及我是台灣人的遊行,強調
對立立場,也壓縮理性討論空間〉,《中國時報》,84.8.29.
1996 〈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
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129-210。
(民87) 〈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卷期131,頁30-40。
1998a 〈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
潰》,台北:月旦。
1998b 〈台灣族群政治的形成及其表現: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結果之
分析〉,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
頁143-232。
王佳煌
(民81) 〈理念類型與意識型態的比較分析--韋伯與馬克斯的認識論〉,《中
山社會科學期刊》,卷期3,頁121-135。
王明珂
(民83)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頁249-274。
王振寰
1989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期2:1,
頁71-116。
(民80) 〈資本主義的批判與超越--馬克思〉,葉啟政編,《當代西方思想先
河─十九世紀的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
1996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家英.孫同文
(民85) 〈國族認同的解體與重構---台灣當前的主體經驗〉,《政治科學論
叢》,卷期7,頁321-354。
王慶瑜
(民77) 〈馬克思的意識型態觀〉,《東亞季刊》,卷期20:1,頁30-46。
文崇一、蕭新煌主編
(民81)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
尹章義
(民75) 〈台灣意識之史的發展〉,《中國論壇》,卷期266,頁19-25。
(民83) 〈「台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歷史的觀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頁363-387。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史明
1980 《台灣人四百年史》,San Jose:蓬島文化。
史為鑑
(民70) 《禁》,台北:四季。
石之瑜
(民81) 〈立國精神、憲政主義與統獨辨證〉,《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卷期
7:2,頁112-123。
(民82) 《當代台灣的中國意識》,台北: 正中。
(民84) 〈立國精神與憲政發展〉,胡佛.沈清松.周陽山.石之瑜著,《中
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第四章。台北:三民。
石元康
(民78) 《洛爾斯》,台北:東大。
(民84) 〈交疊共識與民主社會中政治哲學的工作: 洛爾斯理論最近的發展〉,
《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頁135-175。
石元康等著
(民81) 《當代政治思潮》,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台灣研究基金會
1998 《一九九八年台灣政經白皮書》,台北:月旦。
石計生等著
1995 《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
丘宏達
(民83) 〈中華民國的憲政改革〉,鄭竹園主編,《轉變中的政經社會》,台北:
五南。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
(民78) 《大轉型》,台北:時報。
田弘茂著,劉淑惠譯
1997 〈台灣民主鞏固的展望〉,田弘茂等人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
戰》,頁244-287。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1998《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研討會-與會代表意見彙編》,台北:民主進
步黨中央黨部。
羊憶蓉
(民84) 〈「我是誰?我不是誰?---揭開政治面紗,看台灣尋找主體性困
境 」,《中國時報》,84.5.19.
仲維光
1993 〈極權主義的完全意識形態化和科學思想討論--如何看待四九年
以後成長的新一代知識分子〉,《當代》,卷期86,頁8-35。
朱浤源
1992a 〈「族國」與「國族」研究專號序〉,《思與言》,卷期38:2,頁
1-6.
1992b 〈「族國」到「國族」:清末民初革命派的民族主義〉,《思與言》,
卷期38:2,頁7-38.
朱元發
1990 《韋伯思想概論》,台北:遠流。
朱高正.劉康
(民87) 〈文化想像:台灣意識與全球化〉,《中國時報》,87.7.8-9.
朱雲珍
1997 《台灣民族主義:起源與內涵之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朱雲漢
1998〈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反思〉,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 台灣 現象》,台北:桂冠。
江中明
(民84) 《新黨危機》,台北:商周文化。
江日新
(民86) 〈知識形式、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批判〉,《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至後
馬克思主義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86.3.21.
江易平、李祖舜
(民83) 《逆水而行---新黨故事》,台北:商周文化。
江宜樺
1991〈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評介》評介〉,《國家政策雙週刊》,卷期68,頁14-15。
1997 〈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卷期:25,頁
83-121。
1998a 〈自由主義哲學傳統之回顧〉,《當代》,卷期127,頁12-29。
1998b 〈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卷期29,頁
163-229。
1998c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宜樺.陳秀容主編
(民84) 《政治社群》,台北:中央研究院。
江炳倫
(民82) 《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
余英時
(民65) 《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
1991 〈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六期,頁
19-25。
(民83)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論」與意識形態〉,《中
山社會科學學報》,卷期8:1,頁1-16。
(民84a) 〈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譯》,台北:聯經。
(民84b) 〈再說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
聯經。
李光平
(民72) 《政治共識與政治穩定》,台北:黎明。
李念祖
(民69)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我國憲法上之地位》,台灣大學法研所
碩士論文。
李念祖編
(民80) 《從動員戡亂到民主憲政》,台北: 民主文教基金會。
李坤城
(民88) 《舊民族國家,或新公民社會?--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批判》,政
治大學碩士論文。
李建良
(民87) 〈民主政治的建構基礎及其難題:以「多元主義」理論為主軸〉,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頁101-151.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李英明
(民75a) 《紅色天堂夢-馬克思》,台北:時報。
(民75b) 《哈伯馬斯》,台北:東大。
(民76 ) 〈論中共意識形態〉,《共黨問題研究》,卷期13:12,頁29-37。
(民81) 《文化意識型態的危機》,台北:時報。
李炳南
(民81) 《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 永然。
1994《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台北:月旦。
李炳南.周祥光
(民84) 〈統獨意識與台灣的政治發展〉,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族
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頁215-239。
李國維
(民85) 《論羅爾斯「交疊性共識底理念」,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李超宗
(民78) 《新馬克思主義思潮》,台北:桂冠。
李琪明
(民84a) 〈我國國中公民教育之意識型態剖析〉,《中等教育》,卷期46:6,
頁103-113.
(民84b) 〈教育研究中意識型態的批判〉,《公民訓育學報》,卷期4,頁
387-407。
(民87) 〈大陸地區德育之政治意識型態批判〉,《公民訓育學報》,卷期7,
頁171-200
李登科
(民80) 〈平心靜氣談台獨〉,《政治評論》,卷期582,頁11。
李登輝
1995 《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
1999(民88) 《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李筱峰
(民76) 《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
李錫錕
(民76) 〈政治意識形態擴散之研究:春秋戰國之案例〉,《社會科學論叢》,
卷期35,頁25-83。
呂正惠
1994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七0年代以來台灣地區的
研究概況〉,《台灣社會研究》,第二十四期。頁143-170。
呂建和
(民85) 《國族、神話:台灣國族認同之霸權論述》,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宋冬陽
1994〈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宋重陽
1987 《台灣獨立運動的思想與戰略》,高雄鳳山:南冠。
何忠良
(民77) 〈青年馬克思意識型態觀的探索〉,《東亞季刊》,卷期19:3,頁
35-53。
何秀珠
(民84) 〈國民小學道德教材主要意識型態的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
卷期8:2=27,頁8-10。
何懷宏
1992 《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沈清松
(民81) 〈阿爾杜塞的政治哲學〉,《當代政治思潮》,台北:民主文教基
金會。
1992 《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
1998 〈論公民德行的陶成〉,《哲學與文化》,卷期25:5,頁406-418。
辛旗
(民79) 〈台灣社會的三階段變遷論---四十年來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體
系〉,《中國論壇》,卷期363。
吳乃德
(民82)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初探〉,張
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27-51。
1995 〈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游盈隆主編,《民主
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
1996 〈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台
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5-40。
吳典蓉
(民89) 〈浪起潮湧,台獨50年,一頁滄桑史〉,《中國時報》,90.04.16.
吳靖國
(民87) 〈哈伯馬斯的科技意識形態批判對技職通識教育之啟示〉,《技術及
職業教育》,卷期48,頁38-42。
吳叡人
1996 〈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游盈隆主
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
周水珍
(民83) 〈海峽兩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取向分析〉,《初等教
育學報(花蓮師範) 》,卷期3,頁107-129。
周世輔、周陽山
(民84) 《中山思想新詮》,台北: 三民。
周家祥
(民81) 《卡爾‧曼海姆意識型態概念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
文。
周雪光
1992 《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
周陽山
(民75) 〈意識型態與當代中國思想〉,周陽山,《當代中國與民主》,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民80) 〈中山學說與當代思潮---一項宏觀的考察〉,《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主基金會。
(民82) 《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台北: 東大。
周陽山主編
(民80) 《當代政治心靈》,台北:正中。
金耀基
1991 〈台灣的個案研究--後儒學文化中的民主探索〉,《二十一世紀雙
月刊》,總第17期,頁141-157。
1995《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
金觀濤 劉青峰
(民81) 〈中國文化的意識形態牢籠〉,《二十一世紀》,卷期9,頁27-42。
林山田
(民79) 〈論政治犯罪〉,《刑事法雜誌》,卷期34:3,頁1-17.
林火旺
1993a 〈公民意識與社會正義〉,《哲學雜誌》,卷期4,頁146-155.
1993b 〈羅爾斯的自由主義與人的理想〉,《美國月刊》,卷期8:9,頁
114-124.
(民85) 〈自由主義可否建立一個政治社群〉,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
治社群》,頁249-270.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所。
(民86) 〈塑造未來公民政府責無旁貸〉,《中國時報》,86.5.24.
林天河
(民87) 〈道德衝突與政治共識〉,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頁
79-99.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志雄
(民68) 《顯微鏡下的「台獨」》,美國紐約:世界日報社。
林佳龍
1989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期
2:1,頁117-143。
林琳文
(民77)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型態」中的「意識型態」觀〉,《東亞季刊》,
卷期19:3,頁104-141。
(民78) 《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毓生
(民84) 《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
林嘉誠
(民78) 《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
1993 〈理性處理台獨問題〉,陳儀深編,《邁向民主獨立之路》,台北:
前衛。
林濁水.梁文傑
(民88) 〈台灣政黨轉型與民眾統獨意向的變遷〉,《中國大陸研究》,卷期42:6,頁59-77。
1991 《統治神話的終結:政論篇》,台北市 : 前衛,
邵宗海
(民81a) 〈略論『一個中國』〉,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一個中國政策」學
術討論會》,頁37-52。
(民81b) 〈『一個中國』政策的發展評估〉,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一個中
國政策」學術討論會》,頁104-143。
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
(民84) 《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台北:幼獅。
姚立明
(民87) 〈一中兩國政策,可望突破兩岸僵局〉,《中國時報》,87.2.24.
姚誠
(民85) 〈人與土地的思考-論「族群意識」與「鄉土意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5.
施正鋒編
1994 《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施正鋒著
1998 《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1999a 《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
1999b 〈台灣意識的探索〉,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
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058-097。台北:海峽學術
出版社。
1999c 〈台灣的族群關係與國家定位〉,《新世紀論壇》,第六期。頁44-54。
2000 《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施敏輝編
1994 《台灣意識論戰集》,台北:前衛。
俞吾金
1993 《意識型態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佛
(民78) 〈威權體制的重建與民主化〉,《歷史月刊》,卷期23,頁61-70。
胡佛.沈清松.周陽山.石之瑜
(民84) 《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台北:三民。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
1997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前衛。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
1998(民87)《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
1988 《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台北:故鄉。
姜新立
(民76 ) 〈意識型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星》,卷期111,頁91-99。
洪翠娥
(民77)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台北:唐山。
洪鎌德
(民78) 《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思想探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秦孝儀編
(民76) 《先知先導---先總統蔣公駁斥共匪統戰陰謀之指示》,台北:近代
中國出版社。
倪炎元
1995 《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
月旦。
馬起華
(民77) 《台獨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
(民81) 《台獨誌》,台北: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
徐火炎
1996 〈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三年間
的實證研究結果〉,《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85-128。
徐振國
(民88) 〈台灣民主發展的危機和契機〉,《中國時報》,88.11.28。 
孫哲
1995 《獨裁政治學》,台北:揚智。
殷海光基金會主編
1998 《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
高輝
(民76) 〈意識型態與中共的意識型態〉,《共黨問題研究》,卷期13:9,頁
34-41。
夏潮基金會編
1999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
韋積慶
(民83) 〈結構馬克思主義的航手〉,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
北 : 正中書店。頁138-157。
時事週報社編
(民69) 《明辨大是大非---剖視「台獨」》,台北:時事週報社。
莊國雄
1988〈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論要〉,《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卷
期6,頁77至81。
莊錦農
(民64) 〈政治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政治意識型態〉,《思與言》,卷期
12:6,頁11-24。
曹伯一
(民80) 〈「台獨」分離運動的結果-誰是贏家?〉,《政治評論》,卷期582,
頁:12。
盛鎧
(民87)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論藝術與意識形態〉,《議藝份子》,卷
期頁151-157。
許介鱗
(民77) 〈「意識型態」哀哉!〉,《自立晚報》,77.5.2.
許忠聖
(民81) 《戰後台獨意識內涵之解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陽明編
1991《人民制憲會議實錄》,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1991 《民主大憲章實錄》,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許漢
(民78) 〈大學不要意識型態 ﹝論國父思想課程﹞〉,《中國論壇》,卷期
7:8=320,頁57-59。
許慶雄
1996a 《憲法入門》,台北: 月旦。
1996b 《台灣前途答客問》,台北:台灣教授協會。國外社會科學編輯部編。
(民86) 〈建國與尿布的爭議〉,《中國時報》,86.10.8.
2000 《台灣建國的理論基礎》,台北:前衛。
張大春
(民80) 〈敢有歌吟動地哀,於無聲處聽驚雷﹣﹣查禁歌曲值得大驚小怪之
處〉,《聯合文學》,頁106-111。
張世雄
(民72) 《意識型態的批判---由啟蒙運動到哈伯瑪斯》,東海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民76 ) 〈哈伯馬斯論意識型態的批判〉,《思與言》,卷期24:5,頁49-66。
(民90) 〈以成熟公民意識,化解族群政治弊端〉,《中國時報》,90.9.7.
張正平
(民84) 〈意識形態的空無--齊傑克[Slavoj Zizek]的註解〉,《當代》,卷
期116,頁106-110。
張汝倫
(民83) 〈意識形態和學術思想論---兼與余英時先生商榷〉,《中國社會科
學季刊》,總第七期,頁169-183。
張佑宗
(民80) 《民主轉型與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一九八0年代》,台灣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炎憲
1995 〈威權統治和台灣人歷史意識的形成〉,自由時報主辦,中研院台 灣史研究所協辦,《馬關條約一百年--台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
(民87) 〈臺灣人意識回憶錄的出現--國民黨文化霸權的崩解〉,《台灣史料
研究》,卷期11,頁65-72。
張茂桂
1993 〈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
台北:業強,頁233-278。
1994 《政治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
(民86) 〈尊重多元價值,建立永續思考整合法則〉,《中國時報》,86.7.15.
1996〈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 潰》,台北:月旦。
1996a 〈是批判意識型態,抑或獵殺巫婆?對於趙剛《新的民族主義,還
是舊的?》一文的回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期23,頁
255-269。
1999 〈「新台灣人」之非論〉,《當代》,卷期137,頁66-77。
張福建
(民78)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自由與平等的調適》,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張福建.蘇文流主編
(民84) 《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台北:中央研究院。
張德勝
(民82) 《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台北:巨流。
張慧英
2000 《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遠見。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民69) 《訓導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郭正亮
(民76)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87) 〈新台灣人:重構台灣認同論述〉,《中國時報》,87.12.9.
1998a 〈選舉總路線下的民進黨〉,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
北:月旦。
1998b 〈李登輝現象:民主轉型與政治領導〉,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
-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頁103-142。
1998c 《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文化。
1999a 〈台灣主體性的辯證〉,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
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999b 〈政黨定位與統獨內涵的變遷〉,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兩
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9c 〈新台灣人:從「族群民族主義」到「公民民族主義」〉,《新世紀
論壇》,第六期。
郭冠英
(民88) 〈中華民國萬歲〉,《中國時報》,88.6.16.
陳文團著,溫明麗譯
(民82a) 〈意識型態的教育與道德教育〉,陳伯璋編著,《意識型態與教育》,
台北:師大書苑,頁65-130。
陳文團著,黃郁彬譯
(民82b) 〈意識型態、志趣與倫理---倫理教育的社會衝擊〉,陳伯璋編著,
《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頁131-166。
陳文團著,賀瑞麟譯
(民82c) 〈對於意識形態本性的反思〉,《哲學與文化》,卷期20:1=224,
頁69-97。
陳文團
(民87) 《政治與道德》,台北:中山學術文教基金會。
陳文俊
(民83) 〈台灣大學生的省籍意識與國家認同〉,《中山社會科學學報》,卷
期8:2,頁49-91。
陳文俊主編
(民85) 《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1997 《台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元
1994 〈「中國結」與「台灣結」〉,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陳巨擘
1991 〈葛蘭西論南方的問題與知識分子〉,《島嶼邊緣》,卷期1,頁5-18。
陳光中著、蔡小梅譯
(民82) 〈社會運動發展中政府的角色: 中國青年救國團的一個銓釋〉,《國
立政治大學學報》,卷期6,頁58-72。
陳光興
1994 〈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卷期:17。
陳伯璋
(民82) 〈意識型態與教育---教育研究的另一面向〉,陳伯璋編著,《意識
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頁1-8。
(民82) 〈課程、教學與意識型態〉,陳伯璋編著,《意識型態與教育》,
台北:師大書苑,頁167-186。
陳伯璋編著
(民82) 《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其南
(民76) 〈本土意識、民族國家與民主政體〉,《中國論壇》,卷期289,頁
22-31。
(民81) 《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 允晨。
(民86) 〈文化與政治:中央與地方論述的逆轉〉,《中國時報》,86.7.15.
(民88) 〈族群、公民與地方社區〉,《中國時報》,88.04.25
陳秀容
(民81) 《佛洛姆的政治思想》,台北:三民。
陳映真
1994a 〈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和平〉,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集》,台
北:前衛。
1994b 〈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施敏輝編,《台灣意識論戰集》,台北:
前衛。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思賢
(民80) 〈政治哲學:政治生活的解釋或意識型態之表達?--區克夏政治哲學
初探〉,《政治科學論叢》,卷期3,頁35-63。
陳敏華
(民83) 《國中公民課程中政治意識形態傳遞之研究--一個教室的實地觀
察》,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隆志
1993 《台灣的獨立與建國》,台北:月旦。
1996 《台灣憲法文化的建立與發展》,台北:前衛。
陳朝建
1997 《以現代立憲主義論台灣民間社會的制憲運動》,台灣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運星
(民85) 〈國家理論中意識形態之合法性--馬克思主義政經的法制化研究〉,
《鵝湖》,卷期21:8=248,頁28-35。
陳墇津
(民82) 〈九0年代中共意識形態的變與不變〉,《中國大陸研究》,卷期
36:11,頁5-12。
陳銘城
(民81) 《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陳榮裕
(民86) 〈民進黨、新黨舌戰認識台灣:火爆〉,《中國時報》,86.7.21.
陳儀深
1993《邁向民主獨立之路》,台北:前衛。
1996〈中國自由主義在台灣的延續與沒落〉,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 崩潰》,台北:月旦。
陳學明
1997《新左派》,台北:揚智。
陳錦鴻
(民77) 〈當前臺灣意識型態的競爭〉,《中國論壇》,卷期26:1=301,頁48-50。
陳鴻瑜
(民71) 《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
陸鏗主編
1988 《中國統一問題論戰》,香港:百姓。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民82) 《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國家文教基金會
(民81) 《「一個中國政策」學術討論會論文輯》,台北:國家文教基金會。
游盈隆
(民84) 〈政黨形象、意識型態與臺灣選舉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卷期78,頁61-99。
1996 〈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
41-84。
1997 《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1998〈民主鞏固與台灣憲政體制的選擇〉,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
潰》,台北:月旦。
程紹淳
(民82) 《台灣「大學自主性」議題的意識型態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傅偉勳
1993 〈文化的民族主義與政治的民族主義〉,《當代》,卷期83,頁92-115.
(民85)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
北:正中。
傅錫誠
(民84) 〈論我國憲法人權條款的意識型基礎----孫中山先生自由人權思想
之解析〉,民國八十四年五月,銘傳管理學院共同學科、應用中文
系合辦,「人文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民85) 〈意識形態與我國憲政改革: 論修憲與制憲之爭〉,民國八十五年
五月,銘傳管理學院、財團法人實踐研究文教基金會主辦,「總
統直選後國家發展新階段」學術研討會。
(民87) 〈論洛爾斯的正義概念---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的正義概念〉,民
國八十七年六月。銘傳大學「人文與社會研討會」。
(民90) 〈社群主義之政治意識型態底解析〉,銘傳大學《新世紀、新思維
學術研討會》。
彭堅汶
(民77) 〈民主行為及其意識型態上之結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
學報》,卷期1,頁57-99。
彭贇
(民82) 《阿圖塞思想新探》,台北:唐山。
彭懷恩
(民76) 《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民86) 《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
黃光國
(民75) 〈「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社會心理分析〉,《中國論壇》,卷期
266,頁26-30。
(民76) 〈台灣結與中國結:對抗與出路〉,《中國論壇》,卷期289,頁1-19。
黃明章
(民87) 《差異與統合---羅爾斯正義論中的公民觀》,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武雄
(民86) 〈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中國時報》,86.12.26.
1997 《台灣.國家的理想》,台北:前衛。
黃宣範著
(民84)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
黃俊傑
1999 〈論『台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001-032。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黃昭堂
1994〈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施正鋒編,《台灣民 族主義》,頁195-227。
1998(民87)《台灣那想那利斯文》,台北:前衛。
黃國昌
(民84)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前衛。
黃徙
(民81) 《台獨的社會真實與新聞真實》,台北:稻鄉。
黃瑞琪編著
(民79a) 《曼海姆》,台北:風雲論壇。
(民79b) 《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民85) 《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筱慧
(民81) 〈論「文本詮釋」中之意識形態批判﹣﹣呂格爾[Paul Ricoeur]
詮釋理論的意識形態定位〉,《吳哲學傳習錄》,卷期1,頁135-153。
黃筱薌
(民79) 〈馬克斯意識形態之解析〉,《復興崗學報》,卷期44,頁329-370。
(民80) 〈列寧之意識形態與實踐之研究〉,《復興崗學報》,卷期45,頁
279-319
黃德福
(民81) 《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黃慶明
(民72) 〈知識論(二):信念〉,鵝湖月刊,卷期16:7,頁48-53。
華瀚文化編輯部
(民83) 《傳承.創進.革新》,台北: 華瀚文化。
曾枝盛
1989 《阿爾杜塞》,台北:遠流。
曾淑柑
(民87) 〈嚴後臺灣中等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 1987-1997年意識型態之
反省〉,《教育政策論壇》,卷期1:2,頁26-49。
曾慶豹
(民82) 〈哈伯瑪斯[ Jurgen Habermas] 對「科技作為意識型態」的批判〉,
《哲學與文化》,卷期20:3=226,頁299-309。
葛永光
(民78) 《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索》,台北:幼獅。
(民81) 〈民主化與台灣的政治發展〉,葛永光等著,《現代化的困
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幼獅,頁1-34。
(民81a) 《中國人的民主道路》,台北:正中。
(民82) 《多元文化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
正中。
(民89) 《政黨政治與政治發展》,台北:空中大學。
董立文
(民86) 〈兩岸民族主義與現代化之比較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卷期
40:2,頁73-93。
葉明德
(民81) 〈略論『一個中國』〉,國家文教基金會,《「一個中國政策」學術討
論會》,頁37-52。
葉啟政主編
(民83) 《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正中。
楊泰順
(民90) 〈國家認同模糊化,執政回到急獨〉,《中國時報》,90.5.23
楊深坑
(民77) 《理論.詮釋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民82) 〈意識型態的批判與教育研究〉,《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
書苑,頁9-64。
楊植勝
1992 〈自由主義的自由的挑戰─若爾斯的正義理論裡自由的優先性及
其批評〉,《哲學雜誌》,卷期14,頁236-253.
楊惠琴
1998 〈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的國家認同意識型態之探討〉, 《中
等教育》,卷期48:4,頁46-61。
楊適鴻
(民86) 《報紙報導兩岸會談相關新聞之意識形態分析:以「統獨」論述為
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聰榮
1992 《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社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建民
(民83) 《威權政治》,台北:幼獅。
(民87) 〈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抗:面對二十一世紀的
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卷期41-1,頁54-77。
趙剛
1996 〈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期21,
頁1-72。
趙敦華
1991 《卡爾‧波普》,台北:遠流。
1988 《勞斯的正義論解說》,台北:遠流。
廖峰香.陳煌遙.賴貞君編著
(民79) 《政治學入門》,台北:空中大學。第七章,〈政治哲學與意識型態〉。
廖朝陽 〈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
文學》,卷期23:10,頁102-126。
管中祥
2000 〈百變的黨國思想管理者---國民黨的「黨國機器」的建構〉,《當
代》,卷期153,頁50-59。
管碧玲
1994 《民族主義與台灣政黨政治》,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
文。
劉大和
(民79) 《國民黨意識形態的社會心理基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劉定霖
(民79) 《政治意識形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義周.何思因
(民88) 〈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及其變動〉,國立政治大學選
舉研究中心,《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劉勝驥
(民87) 〈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卷期41:3,頁7-93。
鄭祥福
1996 《後現代政治意識》,台北:揚智。
鄭欽仁
(民79) 《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台北:國家政策中心。
蔡英文
(民86) 〈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卷期8,
頁51-84。
蔡宗珍
1997 〈合法性與正當性的辯證〉,《當代》,卷期124,頁18-31。
蔡孟熹
(民86) 《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與政黨偏好變遷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其達
1989〈從市民社會到無產階級國家--葛蘭西的國家理論〉,《島嶼邊緣》,卷期1。
蔡源煌
(民85) 《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
蔡鐘雄
(民69) 〈論「台獨」本質及其謬誤〉,時事週報社,《明辨大是大非--剖視
「台獨」》,台北:時事週報社。
鄧建邦
(民84) 《歷史、身份建構、與台灣民族主義--以宜蘭縣及高雄縣鄉土歷史
教材為主的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樊嘉傑
(民85) 〈民進黨內台獨論戰一觸即發〉,《中國時報》,85.5.8. 
錢永祥
(民85) 〈社群關係與自我之構成:對沈岱爾社群主義論證的檢討〉,陳秀容,
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233-248.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
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民88) 〈自由主義VS.國族主義:兩種價值觀的反思〉,《中國時報》,
88.11.20.
蕭全政
(民84) 《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
(民85) 〈政治民主化與台灣的對外政策:「一個中國」原則的崩解〉,陳文
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
大學。頁233-250。
蕭全政編
(民79) 《改革憲政》,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蕭阿勤
(民86) 〈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思與言》,卷期35:1。
蕭高彥
(民85) 〈愛國心與共同體政治認同之構成〉,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
治社群》,頁271-296.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所。
1994 〈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卷期26,頁1-27。
1995〈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期26,頁1-28.
(民87) 〈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
頁487-509.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蕭高彥.蘇文流主編
(民87) 《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
蕭新煌
(民70) 〈台灣地區農業政策的檢討與展望---事實和解釋〉,朱岑樓主編,
《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頁491-526。
(民75) 〈解開當前意識型態的紛爭的「結」〉,《中國論壇》,卷期253,
頁27-29。
(民78a) 〈對『台灣發展經驗』理論解釋的解迷〉,《中國論壇》,卷期319,
頁156-171。
(民78b) 〈當代知識分子的「鄉土意識」〉,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知識分
子與台灣發展》,頁179-214.
(民85) 〈多元化過程中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蕭新煌.徐正光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頁355-377。
蕭新煌.徐正光主編
(民85) 《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
蕭新煌.張茂桂
(民76) 〈大學生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自我認定與通婚觀念的分析〉,
《中國論壇》,卷期:289,頁34-53。
盧瑞鍾
(民81) 〈從並立主權的革命狀態談台灣獨立與中國統一的幾種可能模式〉,
國家文教基金會,《「一個中國政策」學術討論會》,頁165-185。
簡炯仁
1995 《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
薛化元
(民85) 《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稻香。
1999 〈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一九四九--一九六0):以《自
由中國》的反對黨問題為中心〉,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
台灣現象》,台北:桂冠。
戴國煇
1994(民83)《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遠流。
戴國煇.陳映真對談,葉芸芸整理
1994 〈「台灣人意識」/「台灣民族」的虛相與真相〉,施敏輝編,《台
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戴華、鄭曉詩主編
(民80) 《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
戴華
(民85) 〈羅爾斯論政治層面上的個人與社群〉,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
治社群》,頁233-248.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戴寶村
(民82) 〈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國民小學台灣史教育之檢討〉,現代學術
研究基金會,《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現代學術研
究基金會,頁115-138。
魏廷朝
1997 《台灣人權報告書》,台北:文英堂。
魏鏞
(民84) 〈「一個中國」是兩岸關係的基線〉,《中國時報》,84.2.6.
聯經思想集刊
(民77) 《思想》,台北:聯經。
顏慶祥
(民86) 《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
五南。
關中
(民80) 〈台灣可能獨立嗎?〉,《政治評論》,卷期583。
龐建國
(民82) 《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
(民83) 《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
蘇俊雄
(民82) 《法治政治》,台北:正中書局。
顧昕
(民85) 〈烏托邦與極權主義〉,《當代》,第六十一期。
顧忠華
(民83) 《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
龔鵬程
(民83) 〈四十年來台灣文學之回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
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四卷二期,頁206-223。
二、西文部份:西文專書、期刊及其中文譯本
Abercrombie, Nicholas.Stephen Hill and Bryan S.Turner
1980The Dominant Ideology Thesis.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Adams,Ian.
1989 The Logic of Political Belief: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Ideology. Savage
,Maryland:Barnes & Noble Books.
1993 Political Ideology Today,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Adorno, Theodor W. and others
1950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lthusser,Louis
1969For Marx,New York:Verso.陳墇津譯,1995,《保衛馬克思》,台北:遠流。
1971Lenin and Philosophy,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杜章智譯,1990,《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
1993 Essays on Ideology,London.New York:Verso.
Anderson,Benedict
1991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New York:Verso.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
Appleton,Sheldon著,施國勳譯
(民75) 〈沈寂的學生與台灣的前途〉,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頁193-208。
Apter,David E..ed.
1964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
Arendt,Hanna
1979The Origin of Totalitarianism,Mary MaCarthy West。林驤華譯,1995,《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時報。
Aron,Raymond
1962The Opium of the Intellectuals,New York:Norton。蔡英文譯, (民79),《知識份子的鴉片》,台北:聯經。
1977"On the Proper Use of Ideology" in ed. by Joseph Ben David
and Tarry Nichols Clark, Culture and Its Creators:Essays in
Hornor of of Edward Shils,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radat,Leon P.
1994 Political Ideologies,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Barnes,Samuel
1966"Ideolog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onflict: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etween Political Thought and Behavior",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28,pp513-530.
Barry,Brian
1973 The Liberal Theory of Just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th,Hans
1977 Truth and Ideolog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umer,Franklin Le Van
1978 Main Currents of Western Thought,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Bell,Daniel
1962 The End of Ideology,New York:The Free Press.
Bendix,R.
1964 "The Age of Ideology:Persistent and Changing",in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ed.D. Apter,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
Berger,Peter著,蕭新煌譯
(民73) 〈一個東亞發展的模型--戰後台灣經驗中的文化因素〉,《中國論壇》,
卷期222,頁19-23。
Berlin,Isaih
1969 Four Essays on Liberty,Oxford:Oxford U.P..陳曉林譯,(民75),《自由四論》,台北:聯經。
1979 Karl Marx,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irnbaum,N.
1960"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Ideology 1940-1960,A Trend Report
and Bibliography”,Current Sociology,Vol.9.
Bottomore,T.
1983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bbio,Norberto 原著,蔣慧仙譯
1991 〈葛蘭西與市民社會〉,《島嶼邊緣》,卷期1。
Boudon, Raymond
1989 The Analysis of Ide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
Bracher,Karl Dietricher
1982The Age of Ideology,London:Methuen.
Buchanan,Allen E.
1989 “Assessing 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Ethics 99:852-882.
Callinicos,A.,杜章智譯
1994 《阿圖塞的馬克思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Carlsnaes, Walter
1981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Analysi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Its Usage by Marx,Lenin and Mannheim.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
Carnoy,Martin
1984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
CCCS(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
1978On Ideology,London:Hutchinson.
Chang,Chin-Hwa
1990"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and Critical Communication Studies",The Journal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63:573-596.
Christenson Roe et al.
1974Ideology and Modern Politics,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Inc.張明貴譯,(民70),《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 :桂冠。
Cohen,G.
1978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A Defence,Oxford:Clarendon Press.
Connolly,Willam E.
1967 Political Science & Ideology,New York:Atherton Press.
Converse,Philip E.
1964 “The Nature of Belief Systems in Mass Publics” in Apter,D.ed.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pp.206-
261.
Cox,Richard H.,ed.
1969 Ideology ,Politics,and Political Theory,Belmont,Califo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Craib,Ian
1984Modern Social Theory:From Parsons to Haberermas,Sussex; Wheats-
heaf. ,廖立文譯,1991,《當代社會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Diggins,John P.
1970 “Ideology and Pragmatism:Philosophy or Pa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4,pp.899-906.
Dijk,Teun A.van
1998 Ideology: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London:Sage.
Donald,James and Stuart Hall
1986 Politics and Ideology :A Reader ;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Drucker,H.M.
1974The Political Uses of Ideology,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Dupre,Louis
1976 “Religion,Ideology ,and Utopia in Marx”,The New Scholasticism, Vol.
L.No.4,Autumn 1976.
Eagleton,Terry
1991 Ideology:An Introduction,London:Verso.
1994 Ideology,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
Elster,Jon
1985 Making Sense of Marx,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benstein,William
1973 Today''s Isms,Engliwood Cliffs:Prentice-Hall。
Frederick M.Watkins 、Isaac Kramnick著‧張明貴譯
(民72) 《意識型態的時代》,台北:聯經初版。
Federici,Michael
1991 The Challenge of Populism:The Rise of Right-Wing Democratism in
Postwar America,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Feuer, Lewis Samuel
1975Ideology and the ideologists, Oxford: Blackwell.
Freeden,Michael
1996Ideologies and Political Theory:A Conceptual Approach,Oxford:
Claredon.
Friedrich,Carl J.
1964 “Ideology in Politics:A Theoretical Comment”,Slavic Review ,No. 24,
pp.612-16.
Fukuyama,Francis
1992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N.Y.:The Free Press.法蘭西斯
著,李永熾譯,1993(民82),《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時報。
Funderburk, Charles and Robert G. Theobaen
1987Political Ideologies :Left,Center,Right,New York:Harper & Row.
Gary John
1985Liberalism,London:Routledge.中譯本:傅鏗.姚欣榮譯,1993,《自由主義》,台北:桂冠。
Geertz,Clifford
1964“Ideology as a Culture System”,in Apter,D.ed.,Ideology and Discontent ,
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pp.47-76.
Gellner,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er,Yeong -Kuang(葛永光)
(民76 ) “Ideolog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The Japanese Experience”,《社
會科學論叢》,第三十五期,頁197-209.
Gerring, John
1997“A Definitional Analysis “,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Dec97, Vol. 50 Issue 4.
Geuss,Raymond
1981 The Idea of A Critical Theory:Habermas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rmani,Gino
1978Authoritarianism,Fascism,and National Populism,New Brunswick,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
Giddens,Anthony
1970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Max Weber.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簡惠美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4 Beyond Left and Right: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Oxford: Polity
Press.
Gottlieb,Roger S.
1975 “A Marxian Concept of Ideology”,The Philosophical Forum,volume
VI,No.4Summer 1975.
Gouldner,Alvin W.
1978Dielectics of Ideology and Techn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pern, B.
1961"Myth and Ideology in Modern Usage",History and Theory ,1.pp.129-149.
Hamilton,Malcolm B.
1987 "The Elements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Political Studies ,Vol
XXXV.
Hawkes ,David
1996 Ideology; New York : Routledge, 1996
Hirst,Paul Q.
1976 "Althusser and the Theory of Ideology ", Economy and Society , Vol.
5,(No.4):385-412.
Hobsbawm,E.J. ,李金梅譯
1997 《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城邦。
Horkheimer, Max and Theodor W. Adorno
1982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Continuum.New York:The Continum
Corporation,洪佩郁.藺月峰譯,1990,重慶:重慶出版社。
Hughes,H.Stuart,李豐斌譯
1980《意識與社會--一九八0年至一九三0年間歐洲社會思想的新取向》,台北:聯經。
Isaak, Alan C.,
1975 Scop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Science: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Homewood,ILL:Dorsey Press.
Jameson, Fredric文、唐小兵譯。
(民79) 〈意識形態諸理論 (上) 〉,《當代》,卷期45,頁92-98。
(民79) 〈意識形態諸理論 (中) 〉,《當代》,卷期46,頁98-105。
(民79) 〈意識形態諸理論 (下) 〉,《當代》,卷期47,頁4781-93。
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主編,吳潛誠總校
(民90) Culture and Soiety,《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Johnson,Harry
1958 “Ideology and the Social System”,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Encyclopaedia, vol.7.pp76-85.
Kaplan,A.
1965The Conduct of Inquiry:Methodolgy for Behavior Science,San Fransico:
Chandler .
Kettler, David,Volker Meja, Nico Stehr
1984Karl Mannheim , Chichester [West Sussex] : E. Horwood ; London ; New York : Tavistock, 蔡采秀譯,《曼海姆》,1990,台北:桂冠。
Kernig,C.D.ed.
1972Marxism Communism and Western Society ,Vol.IV.New York:Herder
and Herder.
Khoros,V.
1984 Popularism: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
Kinloch, Graham C.
1981Ideology and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Laclau,Ernesto,Cahantal Mouffe著,陳墇津譯
1994 《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
Lane, R.
1962 Political Ideology,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re.
LaPalombara,Joseph
1965“Decline of Ideology:A Dissent and an Interpret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LX,No.1,pp.5-18.
Larrain,Jorge
1979 The Concept of Ideology,London:Hutchinson.
1983 Maxism and Ideology,London:Hutchinson.
1991“Stuart Hall an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Ideology”,Theory,Culture & S-ciety,Vol.8,pp.1-28.
1993 “The Postmodern Critique of Ideology”,Sociological Review,Vo l.42,No.2.pp.289-314.
Lasswell,Harold D.
(民六0) Power and Society,台北:虹橋書店。
Lichtheim George
1961 Marxism,New York:Praeger.
1966“The Concept of Ideology”,History and Theory,Vol.IV.No.2.pp.164-195.
1992 《盧卡奇》,王少軍.曉莎譯,台北:桂冠。
Lipset,Seymour Martin
1972 “Ideology & No End”,Encounter,Vol.XXXIX,No.6.,pp.17-22.
1977 "The End of Ideology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Intellectual" in ed.
by Joseph Ben-David and Tarry Nichols Clark, Culture and Its
Creators:Essays in Hornor of Edward Shils,Chicago and Lond
-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pset,Seymour Martin著,張明貴譯
(民70) 《政治人》,台北:桂冠。
Macridis,A Roy C.
1980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Cambridge Massachusetts:Winthop
Publishers。
Maguire,John M.
1976 “Marx on Ideology,Power and Force”,Theory and Decision,Vol.7 No.
4,October,1976.
1978 Marx''s Theory of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nnheim,Karl
(民73) Ideology and Utopia,台北:雙葉。
Manning,D.ed.,
1981 The Form of Ideology,London:Allen and Unwin.
Marsh,David and Gerry Stoker,陳菁雯等譯,陳義彥校
1996 《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
Marx/Engels/Arthur
1970 The German Ideology.London:Lawrence & Wishart.。
McCarthy,E. Doyle
1994 “The Uncertain Future of Ideology:Rereading Marx”,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Vol.35,No.3,pp.415-429.
McCarney,Joe.
1980 The Real World of Ideology. Sussex:Harvester Press
McClosky,Herbert
1963“Consensus and Ideology in American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58,No2,361-382.
McDonald,L.
1968"Myth,Polit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22.
McIlwain,Charles Howard
1969 The Growth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West,New York: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McLellan,David
1986Ideology,Mil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施忠連譯,顧曉鳴校閱,1994,《意識型態》,台北:桂冠。
1979Marxism after Marx,London:Lawrence & Wishart.蔡伸章譯,(民78),台北:巨流。
McLennan Gregor,Victor Molina,Roy Peters
1977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in CCCS,On Ideology,London:Hutch
-inson.
McMurtry,J
1978 The Structure of Marx''s WorldView,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Merelman,Richard
1968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Ideology:A Fra
延伸查詢:延伸查詢* (查詢其他外部相關系統)
 
top
*
授權單位:中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